山寇
基本解釋
舊時稱占山為王的強人。 三國 魏 曹丕 《典論·自序》:“會黃巾盛於海岳,山寇暴於 并 冀 ,乘勝轉攻,席卷而南。” 元 王惲 《西安道中》詩:“卻為近來山寇發,大明猶未撤關扃。”
成語(Idiom):山寇(shān kòu)
發音(Pronunciation):shān kòu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山中的盜賊,也用來形容作惡多端的人。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山寇一詞最早出現在《史記·淮陰侯列傳》中,原指山中的盜賊。后來,這個詞逐漸引申為形容作惡多端、行為不法的人。山寇這個詞語中的“山”指的是偏僻的山區,而“寇”則表示盜賊、歹徒。因此,山寇可以形容那些在山區活動的盜賊,也可以指那些行為惡劣的人。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山寇這個成語通常用來形容那些行為不法、作惡多端的人。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用它來指代那些以非法手段獲取財富、侵犯他人權益的人,或者指那些頻繁犯罪的惡徒。例如,我們可以說某個貪污犯是一個山寇,或者說某個連續作案的小偷是一個山寇。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山寇一詞最早出現在《史記·淮陰侯列傳》中,記載了楚漢戰爭時期淮陰侯劉邦與項羽之間的故事。在故事中,項羽曾經派遣山賊攻打劉邦的軍隊,劉邦在戰斗中擊敗了山賊,將他們俘虜并處死。因此,山寇一詞逐漸成為指代山中盜賊的代名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山寇這個成語由兩個字組成,分別是“山”和“寇”。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個貪官是一個山寇,利用職務之便斂財無數。
2. 這個連續作案的小偷是一個山寇,已經被警方通緝多次了。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的方式來記憶這個成語。可以想象一個人藏身在山區,偷竊他人財物,然后迅速逃離的場景,以幫助記憶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相關的成語和詞語,如“山野”、“盜賊”等,可以幫助擴大詞匯量,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小明偷了同學的鉛筆盒,他是個山寇。
2. 初中生:這個偷竊犯已經被警方抓獲,大家都說他是個山寇。
3. 高中生:這個貪污犯利用職務之便牟取了大量的財富,真是一個山寇。
4. 大學生:社會上的一些黑惡勢力就是山寇的代表,他們利用非法手段獲取財富,危害社會安全。
5. 成年人:我們要嚴厲打擊山寇,維護社會的安定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