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解釋
詞語解釋
cǐ dì wú yín sān bǎi liǎng ㄘㄧˇ ㄉㄧˋ ㄨˊ ㄧㄣˊ ㄙㄢ ㄅㄞˇ ㄌㄧㄤˇ此地無銀三百兩(此地無銀三百兩)
◎ 此地無銀三百兩 cǐdì wú yín sānbǎi liǎng
[no 300 taels of silver buried here—a guilty person gives himself away by conspicuously protesting his innocence] 比喻本想隱藏、掩飾,結果反而暴露
詞語解釋
cǐ dì wú yín sān bǎi liǎng ㄘㄧˇ ㄉㄧˋ ㄨˊ ㄧㄣˊ ㄙㄢ ㄅㄞˇ ㄌㄧㄤˇ此地無銀三百兩(此地無銀三百兩)
民間故事:有人把銀子埋藏地下,上面留字寫道:“此地無銀三百兩”。鄰人 阿二 偷走了銀子,也留字寫道:“隔壁 阿二 不曾偷”。后用以比喻想要掩蓋事實,反而更加暴露。《人民日報》1967.11.5:“‘此地無銀三百兩’。這是諷刺那些自欺欺人的蠢人的一個笑話。”《人民文學》1976年第9期:“他們做賊心虛,所以總是發表此地無銀三百兩的聲明。”
成語詞典已有該詞條:此地無銀三百兩
成語(Idiom):此地無銀三百兩
發音(Pronunciation):cǐ dì wú yín sān bǎi liǎ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明明掉了東西卻說沒有丟失。形容明明事實擺在眼前,卻死不承認。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此地無銀三百兩源自明代小說《西游記》中的故事。故事中,孫悟空遇到了一個說自己不會偷東西的妖怪,但是孫悟空發現他偷了自己的東西。妖怪被逼到墻角,卻仍然死不承認自己偷東西,說:“此地無銀三百兩”。后來,此成語就用來形容明明掉了東西卻說沒有丟失,形容人不敢承認錯誤。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此地無銀三百兩常用于諷刺或揭露別人明明犯了錯誤卻死不承認的情況。可以用來批評那些不敢面對自己錯誤的人,或者用來形容那些明顯被拆穿卻還要繼續撒謊的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此地無銀三百兩的故事起源于明代小說《西游記》。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此地無銀三百兩的結構為“此地(地方)+無(沒有)+銀(銀子)+三百兩”。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明明偷了我的錢包,卻說此地無銀三百兩。
2. 老板明明是他的錯,卻一直說此地無銀三百兩,不肯道歉。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的方法來記憶此成語。可以想象自己在一個地方丟了銀子,但是卻死不承認自己丟了銀子,說此地無銀三百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了解更多關于《西游記》的故事,以及其他類似的成語,如“掩耳盜鈴”、“掩耳盜鐘”。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明明沒做錯作業,老師卻說此地無銀三百兩。
2. 初中生:他明明考試作弊了,卻說此地無銀三百兩。
3. 高中生:她明明遲到了,卻說此地無銀三百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