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解釋
詞語解釋
mén lǘ zhī wàng ㄇㄣˊ ㄌㄩˊ ㄓㄧ ㄨㄤˋ門閭之望(門閭之望)
《戰國策·齊策六》:“ 王孫賈 年十五,事 閔王 。王出走,失王之處。其母曰:‘女朝出而晚來,則吾倚門而望;女暮出而不還,則吾倚閭而望。’”后用“門閭之望”謂父母對子女的想望。 明 陳汝元 《金蓮記·偕計》:“嚴君 老泉居士 ,家慈 程氏安人 ,春風庭畔,每叨詩禮之聞;夜雨燈前,時念門閭之望。”《花月痕》第四五回 棲霞居士 評:“高歌有鬼,徒為溝壑之填;食字無靈,莫慰門閭之望。”亦省作“ 門閭望 ”。 唐 杜甫 《別董颋》詩:“已結門閭望,無令霜雪殘。”
成語詞典已有該詞條:門閭之望
成語(Idiom):門閭之望(mén lǘ zhī wàng)
發音(Pronunciation):mén lǘ zhī wà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心懷宏偉抱負,希望能有所作為。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門閭,指宅門或家門;之望,指期望、希望。成語“門閭之望”形容一個人心懷宏偉抱負,希望能有所作為,追求更高的目標和成就。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一個人有雄心壯志,有追求,希望能有所成就的情況。可以用來表達對他人的期望或對自己的期許。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論語·學而》中有一句話:“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君子對待天下人民,沒有特別偏愛的對象,也沒有特別憎惡的對象,只是按照道義來對待每個人。后來,人們將這句話解釋為君子對待每個人都一視同仁,不分貴賤,不分門第,即“門閭之望”。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謂結構,由“門閭”和“之望”兩部分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從小就有門閭之望,立志要成為一名科學家。
2. 這位年輕的企業家懷揣著門閭之望,努力創造了屬于自己的事業帝國。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門閭之望”想象成一個人站在自己的家門口,抬頭仰望遠方,心懷抱負,希望能有所成就的形象。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了解《論語》中的其他有關人生哲理的內容,深入理解“門閭之望”所承載的價值觀和追求的意義。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長大后,也要有門閭之望,做一個對社會有貢獻的人。
2. 初中生:我希望通過努力學習,實現自己的門閭之望,成為一名優秀的運動員。
3. 高中生:我對未來充滿了門閭之望,希望能夠進入一所好大學,追求自己的夢想。
4. 大學生:大學生活是我實現門閭之望的重要階段,我要在學業和社會實踐中不斷成長和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