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夷
基本解釋
(1).平坦。《漢書·溝洫志》:“ 孫禁 所欲開者,在 九河 南 篤馬河 ,失水之跡,處勢平夷,旱則淤絶,水則為敗。” 漢 王粲 《初征賦》:“野蕭條而騁望,路周達而平夷。” 宋 程大昌 《演繁露·平》:“予后至 昌化縣 ,過一山,其下甚峻,至頂而平夷,名 走馬平 。”
(2).猶平安。《韓非子·外儲說左下》:“是故循車馬,比卒乘,以備戎事。有難則以備不虞,平夷則以給朝事。” 明 郎瑛 《七修類稿·事物·沉氏藥》:“紛紛墓土黃金屑,片片花飛白玉芝,君主一斤臣四兩,調和服下即平夷。”
(3).平和;平易。 唐 柳宗元 《零陵三亭記》:“君子有游息之物,高明之具,使之清寧平夷,恒若有餘,然后理達而事成。” 宋 張表臣 《珊瑚鉤詩話》卷一:“﹝詩﹞以平夷恬淡為上,怪險蹶趨為下。”
(4).蕩平;毀平。《南史·梁哀太子大器傳》:“吾自度死必在賊前,若諸叔外來,平夷 羯 寇,必前見殺,然后就死。” 唐 蘇颋 《垅上記·聞角聲》:“ 郗方回 葬婦於 驪山 ,使 會稽 郡吏 史澤 治墓,多平夷古墳。”
成語(Idiom):平夷
發音(Pronunciation):píng yí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平息戰亂,使百姓安居樂業。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平夷是指平定戰亂,使民眾安居樂業。這個成語源于古代中國的歷史,特指統治者平定叛亂,恢復社會秩序,使百姓生活安定。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平夷一詞常用于描述國家或者地區經歷戰亂后恢復和平的情況。也可以用于形容解決紛爭、平息爭論等各種場合。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平夷一詞最早出現在《左傳》中,記載了一個叫做平夷的國家。這個國家曾經經歷了戰亂,后來被一個英明的統治者平定,恢復了和平和繁榮。因此,平夷成為了平息戰亂的象征。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平夷是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其中“平”表示平息,“夷”表示戰亂。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君王英明,平夷天下,使百姓安居樂業。
2. 這位領導者以智慧和勇氣平夷了社區的紛爭。
3. 我們應該努力平夷各種矛盾,創造和諧的社會環境。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與“平息”和“戰亂”相關的形象進行聯想,如想象一個英明的統治者平息了一片混亂的戰場,使人民重獲安寧和幸福。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你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平夷”相關的成語,如“平地一聲雷”、“平步青云”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6-12歲):老師教育我們要和平相處,不要打架,要用友善的方式平夷矛盾。
2. 初中生(13-15歲):歷史課上我們學到了中國古代的一些戰爭,后來有智勇雙全的統治者平夷了戰亂,帶來了和平與繁榮。
3. 高中生(16-18歲):領導者需要具備平夷紛爭的能力,以確保社會的穩定和發展。
4. 大學生及以上:解決國際沖突需要各國領導人的智慧和勇氣,以平夷戰爭,促進國際和平與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