聾聵
成語(Idiom):聾聵(lóng kuì)
發(fā)音(Pronunciation):lóng kuì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人聽力非常差,或者比喻人心胸狹窄,不愿意聽取他人的意見。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聾聵一詞是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聾和聵。聾指聽力不好,聵指心胸狹窄。聾聵形容一個人不僅聽力差,而且心胸狹窄,不愿意聽取他人的意見或建議。這個成語常常用來批評那些固執(zhí)己見、不愿意接受別人意見的人。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這個成語通常用來形容一個人不愿意傾聽他人的意見,或者形容一個人的聽力非常差。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用它來批評那些固執(zhí)己見、不愿意接受他人意見的人,或者形容某個人的聽力非常差,聽不清別人說的話。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聾聵一詞最早出自《孟子·公孫丑上》:“魯昭公問于孟子曰:‘敝邑有人焉,聾聵不能聽言,幾至于不可以與人言其志也。其猶魯國之于諸侯也,將何如哉?’孟子對曰:‘魯國聾聵于諸侯,將猶魯國之于諸侯也。’”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人如果不愿意聽取他人的意見,那么他的思想就會變得狹隘,無法與他人達成共識。
成語結(jié)構(gòu)(Structure of the Idiom):聾聵是一個形容詞短語,由兩個形容詞組成,形容一個人聽力差、心胸狹窄。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對別人的建議總是聾聵不聞,從不考慮別人的意見。
2. 這個老人年紀大了,聽力也變得聾聵了,經(jīng)常聽不清別人說的話。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lián)想記憶來記憶這個成語。例如,聾聵的發(fā)音與“龍傀”相似,可以想象一個龍傀(指戴在頭上的怪獸面具)戴在耳朵上,導致聽力變得非常差,同時心胸也變得狹窄。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相關的成語,如“目瞪口呆”、“耳聞目睹”等,擴大詞匯量和理解能力。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的聽力真的聾聵,老師說了好多次他還聽不見。
2. 初中生:那個同學真是聾聵,從來不聽別人的意見,總是自以為是。
3. 高中生:這個政府官員真是聾聵,聽不進民眾的聲音,只顧自己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