糾摘
基本解釋
亦作“糺摘”。督察揭發。 晉 袁宏 《后漢紀·桓帝紀下》:“﹝ 度尚 ﹞初為 上虞 長,糾摘姦伏,縣中謂之神明。”《魏書·高恭之傳》:“其所糾摘,不避權豪。” 唐 劉知幾 《史通·書事》:“必伸以糺摘,窮其負累,雖擢髮而數,庸可盡邪?”《續資治通鑒·宋太宗端拱元年》:“朕若有過,臣下尚加糾摘;汝為 開封府 尹,可不奉法邪?”
糾摘(jiū zhāi)
發音(Pronunciation):jiū zhāi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糾正錯誤、批評指責。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糾摘是一個動詞短語,由“糾”和“摘”兩個字組成。其中,“糾”表示糾正、批評,而“摘”表示摘除、剝離。糾摘的含義是指糾正錯誤、批評指責他人的過錯。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糾摘常用于描述對他人的錯誤行為進行批評、指責,可以用于表達對不當言行的反對和批評,或者對錯誤觀念的糾正。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關于糾摘的故事起源較為模糊,但它的含義與糾正錯誤、批評指責的本質相符。在中國古代文化中,糾正錯誤和批評指責是一種重要的價值觀和行為準則,因此形成了這個成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糾摘屬于動詞短語,由兩個字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經常糾摘同事的錯誤,以求提高工作質量。
2. 這位教授對學生的錯誤觀點進行了糾摘,使他們認識到了問題的所在。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糾摘”與糾正錯誤的動作聯系起來,想象一個人用手指著他人的錯誤并指責,通過視覺化的方式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和用法。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學習其他與糾正錯誤、批評指責相關的成語,如“指責”、“批評”等,以豐富詞匯量和提高表達能力。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8歲):老師糾摘了我寫錯的字,讓我記住了正確的寫法。
2. 初中生(14歲):老師糾摘了我的作文中的語法錯誤,幫助我提高了寫作水平。
3. 高中生(17歲):老師糾摘了我的錯誤觀點,讓我意識到了自己的不足。
4. 大學生(20歲):老師在講座中糾摘了同學們的謬誤,引發了深入的討論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