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泮
基本解釋
古代學宮前有泮水,故稱學校為泮宮。科舉時代學童入學為生員稱為“入泮”。《醒世恒言·張廷秀逃生救父》:“ 文秀 帶病去赴試,便得入泮。”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嬰寧》:“﹝ 王子服 ﹞早孤,絶慧,十四入泮。” 魯迅 《中國小說史略·明之人情小說下》:“ 王悅 子曰 儒珍 ,七歲能詩,與同窗 陳秋麟 皆十三四入泮。”
成語(Idiom):入泮
發音(Pronunciation):rù pà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考中舉人及第,進入泮宮接受皇帝親自問答的意義。也用來形容通過考試或選拔,進入某個高級學府或機構。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入泮一詞源自中國古代的科舉制度。泮宮是古代皇帝親自問答舉人的地方,是中國古代最高學府之一。入泮成語的意義是指通過考試或選拔,進入某個高級學府或機構,表明一個人才學優秀,被認可并接受。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入泮一詞常用于描述考試或選拔結果,表達一個人通過努力和才華成功進入某個高級學府或機構。例如,可以用來形容一個考生通過高考考試,被一所名牌大學錄取,他可以說自己“入泮”了。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入泮一詞的故事起源于中國古代的科舉制度。科舉制度是中國古代的一種選拔人才的制度,通過考試選拔人才,進入官員或學者的行列。其中,皇帝會親自問答舉人,稱為“入泮”,是考試中的最高榮譽。因此,入泮成語寓意著人們通過自己的努力和才華獲得了最高的榮譽和認可。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動賓結構,動詞“入”表示進入,名詞“泮”表示泮宮。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在高考中取得了優異的成績,成功入泮了清華大學。
2. 這個年輕人通過優秀的表現,成功入泮了國家隊。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入泮”拆分為“入”和“泮”。可以聯想“入”表示進入,而“泮”則可以想象成一個古代學府的場景。通過將這兩個部分聯系起來,可以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關于中國古代科舉制度的知識,以及其他與考試、選拔相關的成語,可以深入了解中國古代的教育和文化傳統。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在期末考試中取得了全班第一的成績,老師夸獎我入泮了。
2. 初中生:經過激烈競爭,我成功入泮了省級數學競賽的決賽。
3. 高中生:我通過高考考試,考上了北京大學,終于實現了入泮的夢想。
4. 大學生:經過多輪面試,我成功入泮了一家知名公司,開始了我的職業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