巾幗
基本解釋
◎ 巾幗 jīnguó
[women in general] 古代婦女的頭巾和發飾。借指婦女
諸葛亮數挑戰,帝( 司馬懿)不出,因遺帝巾幗婦人之飾。——《晉書·宣帝紀》
巾幗英雄
反義詞
須眉
英文翻譯
1.[書]
2.(古代婦女戴的頭巾) ancient woman's headdress
3.(婦女) woman
詳細解釋
古代婦女的頭巾和發飾。《晉書·宣帝紀》:“ 亮 ( 諸葛亮 )數挑戰,帝( 司馬懿 )不出,因遺帝巾幗婦人之飾。”《新唐書·東夷傳·高麗》:“庶人衣褐,戴弁。女子首巾幗。”后因以為婦女的代稱。 明 沉璟 《義俠記·征途》:“鬚髯輩,巾幗情,人間羞殺丈夫稱。”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二班》:“媼亦以陶椀自酌,談飲俱豪,不類巾幗。” 董必武 《武昌東湖九女墩詩》:“自求解放入天軍,巾幗英雄著義聲。”
成語(Idiom):巾幗(jīn guó)
發音(Pronunciation):jīn guó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女子,尤指有才干或有杰出成就的女子。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巾幗一詞源自古代婦女用來固定頭巾的巾幗,后來引申為指女子。在成語中,巾幗一詞用來形容有出色才能或杰出成就的女性。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巾幗一詞常用于表揚女性在各個領域中的優秀表現,如政治、經濟、科學、教育等。可以用于描述女性在事業上的成功、學術上的突出表現、社會貢獻等。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巾幗一詞最早出現在《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中。據說,戰國時期,主父偃的妻子在丈夫被困時,為了救夫,勇敢地穿越戰場,用衣巾為夫人遮擋箭矢。后來,主父偃得以脫困,他稱贊妻子的勇敢行為,稱她為“巾幗”。此后,巾幗成為了稱贊女性勇敢和才干的代名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巾幗是一個名詞,沒有特定的成語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她是一位巾幗英雄,為國家的繁榮和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2. 這位科學家是當代巾幗,她的研究成果在國際上產生了重大影響。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巾幗”與女性頭巾的形狀聯想在一起,形成視覺形象記憶。同時,可以通過記憶故事起源中主父偃妻子的勇敢行為來加深對巾幗的印象。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了解中國古代婦女的地位和角色,以及現代社會中女性在各個領域的成就和貢獻。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她是我們班的巾幗,成績優秀,還經常幫助其他同學。
2. 中學生:她是一位巾幗,通過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國內頂尖的大學。
3. 大學生:她是一位巾幗科學家,她的研究成果在國際上廣受贊譽。
4. 成年人:她是一位巾幗企業家,她的公司取得了巨大的商業成功。
5. 老年人:她是一位巾幗,她的慈善事業幫助了無數需要幫助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