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嬾
成語(Idiom):散嬾(sàn lǎn)
發(fā)音(Pronunciation):sàn lǎ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散漫懶散,不守紀律,不勤奮努力。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散嬾是由“散”和“嬾”兩個字組成的成語。散指散漫、不集中,嬾指懶散、不努力。散嬾形容一個人行動懶散,不守紀律,不勤奮努力,缺乏責任心和進取心。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散嬾這個成語可以用來形容一個人的工作態(tài)度不端正,不認真負責。也可以用來批評一個人的學習態(tài)度不積極,不努力進取。在工作和學習中,如果遇到散嬾的同事或同學,可以使用這個成語來形容他們的態(tài)度。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散嬾這個成語的故事起源于《后漢書·楊震傳》。楊震是東漢末年的一位著名學者和政治家,他非常勤奮好學,但是他的弟子韓伯卻懶散散漫,不思進取。有一次,楊震對韓伯說:“你這樣散漫懶散,不勤奮努力,將來怎么能有所成就?”從此,人們用“散嬾”來形容一個人懶散不努力的態(tài)度。
成語結(jié)構(gòu)(Structure of the Idiom):散嬾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四字成語,其中“散”和“嬾”分別有各自的含義,但組合在一起表示一個整體的意思。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工作非常散嬾,總是不守紀律。
2. 她學習態(tài)度散嬾,成績一直不好。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lián)想記憶來記憶這個成語。可以想象一個人散漫懶散地坐在一邊,不愿意努力工作或?qū)W習,這樣就能夠記住散嬾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與散嬾相關(guān)的成語和詞語,例如散亂、懶散、不守紀律等,可以幫助擴展詞匯量和理解能力。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的學習態(tài)度很散嬾,經(jīng)常不認真聽課。
2. 初中生:他的作業(yè)總是做得很散嬾,沒有仔細檢查。
3. 高中生:他為人散嬾,不守紀律,老師經(jīng)常批評他。
4. 大學生:他的工作態(tài)度很散嬾,經(jīng)常拖延任務的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