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駁
基本解釋
(1).獸名。亦省稱“ 駮 ”。《爾雅·釋畜》:“駮,如馬,倨牙,食虎豹。” 晉 左思 《吳都賦》:“驀六駮,追飛生。”《北齊書·循吏傳·張華原》:“先是州境數有猛獸為暴,自 華原 臨州,忽有六駮食之,咸以化感所致。”
(2).樹木名。即梓榆。《詩·秦風·晨風》:“山有苞櫟,隰有六駮。” 孔穎達 疏引 陸璣 疏:“駮馬,梓榆也。其樹皮青白駮犖,遙視似駮馬,故謂之駮馬。” 晉 崔豹 《古今注·草木》:“六駮,山中有木,葉似豫章,皮多癬駁。”按,《晨風》之“六駮” 毛 傳以為獸名,但其下章云:“山有苞棣,隰有樹檖。”皆以木名相配,當以 陸 疏為長。
成語(Idiom):六駁(liù bó)
發音(Pronunciation):liù bó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互相反駁、爭辯不休。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六駁是由“六”和“駁”兩個字組成的成語。其中,“六”表示數量之多,“駁”表示互相反駁。六駁的意思是指爭辯、反駁的次數很多,雙方意見不一致,爭論不休。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六駁一詞常用于形容雙方爭論不休,意見不一致的情況。可以用來形容兩個人、兩個團體、兩個國家等之間的爭論和爭執。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六駁的故事起源于《史記·項羽本紀》中的一則故事。劉邦和項羽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兩位政治家和軍事家。他們在爭奪天下的過程中,互相發生了多次爭論和爭執。這個故事中的“六駁”一詞就是指他們之間的爭論和爭執。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六駁是由兩個漢字組成的四字成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們兩個人在會議上六駁了一個小時,最后還是沒有達成一致。
2. 這兩個國家之間的爭端已經六駁了很長時間,還沒有找到解決的辦法。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六駁的“六”字和“駁”字進行聯想記憶。可以想象兩個人站在一起,互相爭論不休,就像兩個六一樣,不停地駁斥對方。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相關成語,如“爭論不休”、“爭執不下”等,以擴大詞匯量和表達能力。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們班上兩個同學在課堂上六駁了很久,老師都被他們吵煩了。
2. 初中生:我和我的朋友在游戲中六駁了很長時間,爭論到最后也沒有結果。
3. 高中生:在班級的辯論賽中,同學們六駁了很多觀點,最后通過辯論找到了答案。
4. 大學生:在研究生論壇上,學者們對同一個問題進行了六駁,最后形成了不同的研究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