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回
基本解釋
猶改口。 清 顧炎武 《日知錄·少林僧兵》:“ 宋 靖康 時,有 王臺 僧 真寶 ,與其徒習武事於山中。 欽宗 召對便殿,命之還山,聚兵拒 金 。晝夜苦戰,寺舍盡焚,為 金 所得;誘勸百方,終不顧,曰:‘吾法中有口回之罪,吾既許 宋 皇帝以死,豈當妄言也!’怡然受戮?!?/p>
成語(Idiom):口回
發音(Pronunciation):kǒu huí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言辭回轉,反復推敲,多用于指責或諷刺他人反復改口。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口回一詞起源于古代的官場文化。在古代官員面對重大決策時,常常會反復思考并推敲言辭,以確保自己的話語準確無誤。因此,口回成語形容一個人反復改口,遲疑不決的行為。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口回一詞常用于描述某人反復改口,無法堅定立場的情況。可以用來批評或諷刺那些口是心非、言而無信的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關于口回成語的具體起源故事并無明確記載。但它源于古代官場文化,與官員們在決策時反復思考、推敲言辭的行為有關。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口回成語由兩個漢字組成,分別是“口”和“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個政客總是口回,說話不負責任。
2. 他在辯論中口回不絕,但實際上并沒有給出任何實質性的答案。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口回”與“改口”、“遲疑不決”等詞語聯系起來,以幫助記憶口回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如果你對成語感興趣,可以學習更多與官場文化相關的成語,如“一言堂”、“言而無信”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們口回的原因是因為他們不敢承認錯誤。
2. 初中生:老師在講課時,經??诨兀屛覀兏械嚼Щ蟆?/p>
3. 高中生:政治家常常在競選期間口回,讓人難以相信他們的承諾。
4. 大學生:面對困難時,我們不能口回,而是要堅定立場,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