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時副車
基本解釋
古代隨從帝王車駕的五色副車。亦稱“ 五時車 ”、“ 五帝車 ”。 漢 蔡邕 《獨斷》卷下:“上所乘曰金根車,駕六馬。有五色安車、五色立車各一,皆駕四馬,是謂五時副車。”《晉書·輿服志》:“坐乘者謂之安車,倚乘者謂之立車……有青立車、青安車、赤立車赤安車、黃立車、黃安車、白立車、白安車、黑立車、黑安車,合十乘,名為五時車,俗謂之五帝車。”《隋書·禮儀志五》:“俗人名曰五帝車者,蓋副車也。”
成語(Idiom):五時副車
發(fā)音(Pronunciation):wǔ shí fù chē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五時副車是指在車轅上加掛一輛車,使馬力增加,能夠加快速度。比喻通過合理的安排和協(xié)調,使工作事情更加順利。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五時指的是五個時辰,即上午九點到下午三點。副車是指一輛掛在主車轅上的車輛。原本,副車是為了增加馬力,提高運輸效率而存在的。而在成語中,五時副車則借用了這個概念,比喻通過合理的協(xié)調和安排,能夠使整個工作事情更加順利。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五時副車常常用于形容工作中的協(xié)調和安排。比如,可以用來形容一個團隊中不同成員各司其職,密切配合,使整個工作進程順利進行。也可以用來形容一個項目中各個環(huán)節(jié)之間的協(xié)調和配合,使整個項目順利完成。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漢書·馬援傳》中有一則故事,講述了馬援在戰(zhàn)爭中運用了五時副車的策略。當時,馬援在戰(zhàn)爭中遇到了困難,他想到了加掛副車的辦法,使馬力增加,最終成功地破敵。這個故事后來被引申為比喻合理的協(xié)調和安排,能夠使工作事情更加順利。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五時副車是一個四字成語,由“五時”和“副車”兩個詞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在這個項目中,各個部門之間的協(xié)作就像五時副車一樣,使整個項目進展順利。
2. 只有通過五時副車的協(xié)調和安排,我們才能夠在有限的時間內(nèi)完成這個任務。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五時副車”與加掛副車的形象聯(lián)系起來,想象在一個運輸車轅上加掛了一輛副車,使整個車隊行進更加順利,從而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與工作協(xié)調和安排相關的成語,如“黔驢技窮”、“合縱連橫”等,可以幫助豐富詞匯,并提高對工作中協(xié)調和安排的理解。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們班級里每個同學都像五時副車一樣,各司其職,共同完成了一次班級活動。
2. 初中生:在這個比賽中,我們隊員之間的默契配合就像五時副車一樣,使我們最終獲得了勝利。
3. 高中生:只有通過五時副車的協(xié)調和安排,我們才能夠在有限的時間內(nèi)完成這個復雜的實驗任務。
4. 大學生:團隊中每個人都像五時副車一樣,各自發(fā)揮自己的專長,使整個項目順利進行。
5. 成年人:在工作中,我們需要像五時副車一樣,合理安排時間和資源,以提高工作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