倮獸
成語(Idiom):倮獸(luǒ shòu)
發音(Pronunciation):luǒ shòu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沒有皮毛的動物,比喻人沒有外衣或裝飾,形容貧窮、困苦。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倮獸一詞由“倮”和“獸”兩個字組成。倮指裸露無遮蔽,沒有衣物的意思;獸指動物。成語倮獸形容一個人沒有衣物或外衣,比喻人貧窮困苦,沒有衣食住行的基本保障。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可以用來形容一個人生活貧困,沒有基本的生活條件。也可以用來形容一個人沒有修養、沒有教養,沒有禮貌。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倮獸一詞最早出現在明代文學家馮夢龍的《警世通言》中的《狼狽》故事中。故事講述了一個貧窮的書生不得不賣掉自己的外衣,變成了一個倮獸,以此來表達貧窮和困苦的形象。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倮獸是一個形容詞短語,由兩個單字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家境貧寒,生活過得像個倮獸。
2. 這個城市的貧民區里住滿了倮獸。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倮獸形象化,想象一個沒有皮毛的動物,代表著貧窮和困苦的形象。可以通過聯想貧窮和困苦的場景來記憶這個成語。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與貧窮、困苦相關的成語,如“窮困潦倒”、“衣不蔽體”等,來擴大對倮獸這個成語的理解和應用范圍。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家里很窮,生活過得像個倮獸。
2. 初中生:這個人沒有禮貌,舉止像個倮獸。
3. 高中生:他家境貧窮,生活過得像個倮獸。
4. 大學生:在這個城市的貧民區里,住滿了倮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