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鹽
基本解釋
即官鹽。按引法規定運銷的食鹽。 明 清 制:以鹽若干斤為一引,每引納稅若干。引與稅的輕重,各地不同。已按引納稅的引鹽為官鹽,未納稅的為私鹽。 明 唐順之 《周襄敏公傳》:“中官以迎佛,以織造,濫討引鹽,暴橫道路?!薄肚鍟涫吕舨俊}法》:“二十二年奏準, 長蘆 引鹽,每斤加價二文?!?/p>
成語(Idiom):引鹽
發音(Pronunciation):yǐn yá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通過一種方式或行為引起他人的注意或反應。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引鹽一詞出自《孟子·梁惠王上》:“梁惠王欲伐宋,問于孟子。孟子曰:‘王何必伐,臣請以王之壽,從臣引鹽車而西,宋人必殺臣?!币鉃橥ㄟ^引鹽車的行為來引起他人的注意或反應。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引鹽一詞常用于形容通過某種手段或行為來引起他人的關注或反應??梢杂糜诿枋鲇醚孕信e止、行為方式等引起他人注意的情況。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引鹽一詞的故事起源于戰國時期的一段歷史故事。據說,梁惠王想要攻打宋國,但他擔心宋國會提前得到消息而做好準備。于是,他向孟子請教如何能夠引起宋國人的警覺。孟子提出了通過引鹽車的方式來引起宋國的注意,因為鹽在古代是一種重要的商品,所以引鹽車必然會引起宋國人的注意,從而達到目的。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引鹽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形式上沒有特定的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通過搞笑的方式引鹽,成功吸引了觀眾的關注。
2. 這個廣告采用了一種引鹽的手法,吸引了很多消費者的注意。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記憶這個成語。可以想象自己是一個攤販,正在推著一輛裝滿鹽的車,引起了周圍人的注意和興趣。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引鹽相關的成語,如“引車賣漿”、“引狼入室”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小學生(6-12歲):我用有趣的故事引鹽,吸引了同學們的注意。
中學生(13-18歲):他通過才藝表演引鹽,贏得了觀眾的喝彩。
大學生(19-22歲):這個項目采用了創新的營銷手法引鹽,吸引了很多用戶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