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眾
基本解釋
佛教按受戒程度和修行方式將信徒劃分為七種。其中出家五種,在家二種,合稱七眾。《大智度論》卷十:“佛弟子七眾:比丘、比丘尼、學戒尼、沙彌、沙彌尼、優婆塞、優婆夷。優婆塞、優婆夷是居家,餘五眾是出家。” 南朝 陳 徐陵 《東陽雙林寺傅大士碑》:“七眾攀號,哀踰青樹。” 唐 道宣 《統略凈住子凈行法門序》:“以三歸七眾,制御情塵。”
成語(Idiom):七眾
發音(Pronunciation):qī zhò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眾多的人群,形容人多擁擠。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七眾是由“七”和“眾”兩個字組成的成語,其中“七”表示數量,意味著很多;“眾”表示人群。七眾一詞形容人群眾多,擁擠不堪的場面。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七眾常用于形容人群擁擠的場合,如演唱會、廟會、車站等人流密集的地方。也可以用來形容某個地方或場所的人氣旺盛,人來人往。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關于七眾的故事起源并不明確,但從字面意思上可以推測,七眾一詞可能是古人通過數字七來表示眾多,隱喻人群的擁擠程度。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七眾是由兩個漢字組成的四字成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家商場的打折活動太火爆了,人山人海,七眾如織。
2. 在春節期間,火車站里人流如潮,七眾不斷。
3. 那個景點人氣很旺,每天都有七眾的游客。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七眾”與“人多擁擠”聯系起來,想象一個場景,有七個人擠在一起,形成擁擠的人群。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了解其他類似的成語,如“人山人海”、“人來人往”等,豐富對人群擁擠場景的描述詞匯。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下課時,學校門口總是七眾如織,大家都在等著放學。
2. 初中生:我們學校的食堂中午總是七眾,大家都要擠著排隊打飯。
3. 高中生:我去參加演唱會的時候,現場人山人海,七眾不斷,非常熱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