夭閼
基本解釋
◎ 夭閼 yāoyān
[die young] 夭亡;夭折
期汗漫而無夭閼兮,忍捐棄余于塵埃耶?——《紅樓夢》
詳細解釋
亦作“ 夭遏 ”。1.摧折,遏止。《莊子·逍遙游》:“﹝大鵬﹞背負青天而莫之夭閼者,而后乃今將圖南。” 陸德明 釋文引 司馬彪 云:“夭,折也;閼,止也。”《淮南子·俶真訓》:“陶冶萬物與造化者為人,天地之間,宇宙之內,莫能夭遏。”《南齊書·王秀之等傳論》:“高流世業,不待旁通,直轡揚鏕,莫能夭閼。” 清 袁枚 《隨園詩話》卷八:“如此論詩,使人夭閼性靈,塞斷機括。” 李大釗 《民彝與政治》:“錮蔽其聰明,夭閼其思想。”
(2).夭亡,夭折。 漢 賈誼 《新書·修政語下》:“圣王在上,則君積於仁,而吏積於愛,而民積於順,則刑罰廢矣,而民無夭遏之誅。” 唐 白居易 《夏日作》詩:“庶幾無夭閼,得以終天年。” 明 楊慎 《鬻子》:“圣王在上位,則民無夭閼,民免於三死而得三生矣。”
成語(Idiom):夭閼(yāo jú)
發音(Pronunciation):yāo jú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生命短暫,壽命不長。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夭閼是由兩個詞語組合而成的成語,夭意為短命,閼意為壽命短暫。夭閼形容人的壽命不長,生命短暫,通常用來形容早夭或者生命不幸的人。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夭閼這個成語通常用于形容人的生命短暫,可以用在討論壽命、生死、命運等話題上。例如在描述一個人去世時,可以說他夭閼;在描述一個人的壽命不長時,也可以使用夭閼。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夭閼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左傳·僖公二十五年》中,原文是“夭閼之命”。故事中描述了一個人命運多舛,生活不幸的故事,因此形成了夭閼這個成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夭閼是由兩個單獨的詞語組合而成的,沒有特定的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生命夭閼,年僅二十歲就離開了我們。
2.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生命夭閼,我們應該珍惜每一天。
3. 雖然他的壽命夭閼,但他的一生卻留下了許多偉大的作品。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夭閼這個成語與“夭壽”相對應。夭閼表示壽命不長,生命短暫,而夭壽則表示壽命長久,生命長壽。通過對比記憶,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記憶夭閼這個成語。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與生命和命運相關的成語,如“壽終正寢”、“命若懸絲”等。這些成語可以幫助你更深入地理解人生和命運的意義。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的狗狗夭閼了,他非常傷心。
2. 初中生:這位作家的才華被夭閼了,他的作品只有幾本。
3. 高中生:這個角色在電影中夭閼了,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