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給
基本解釋
口才敏捷,能言善辯。《論語·公冶長》:“御人以口給,屢憎於人。”《舊唐書·突厥傳上》:“ 彥博 既口給,引類百端, 太宗 遂用其計。”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霍生》:“ 文登 霍生 與 嚴生 少相狎,長相謔也。口給交御,惟恐不工。” 章炳麟 《文學說例》:“然則縱橫近於雄辯,雖言或偭規,而口給可用。”
成語(Idiom):口給(kǒu gěi)
發音(Pronunciation):kǒu gěi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言語恭維,言過其實,虛假夸獎。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口給是指通過言語給予別人虛假夸獎或恭維,言過其實。這個成語形象地比喻了人們以口舌之力迎合他人,說出違背事實的恭維話。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口給一詞常用于形容人在言辭上過于奉承,夸大其詞,不切實際地恭維他人,通常帶有貶義。可以用來形容某人為了討好別人而說出虛假的贊美或夸獎。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關于口給成語的具體故事起源目前沒有確切的記載。但這個成語的出現可能與中國古代社會中言辭恭維和虛假夸獎的現象有關。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這個成語由兩個漢字組成,分別是“口”和“給”。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常常口給上司,卻從不實際行動。
2. 她對我說的那些夸獎都是口給,我不相信她的話。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口給”與虛假夸獎的行為聯系起來,形象地想象一個人張開嘴巴,給別人虛假的贊美,從而記住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與虛假夸獎相關的成語,如“花言巧語”、“虛與委蛇”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老師總是口給我,說我是班上最聰明的學生。
2. 初中生:他們班的同學都喜歡互相口給,互相夸獎。
3. 高中生:在社交場合,人們常常為了討好別人而口給。
4. 大學生:有些人為了得到好印象,經常對老師口給。
5. 成年人:在工作中,一些人為了博取上司的青睞,經常口給上司。
希望以上學習指南能對你學習和理解“口給”這個成語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