訾毀
成語(Idiom):訾毀(zī huǐ)
發音(Pronunciation):zī huǐ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毫無根據地詆毀、中傷他人。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訾毀是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其中“訾”是指毫無根據地詆毀、中傷,而“毀”則是指破壞、損害。合在一起,訾毀表示毫無理由地詆毀、中傷他人,是一種惡劣的行為。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用來形容某人無端地中傷他人,或用來警示他人不要進行無根據的詆毀。同時,也可以用來批評那些沒有根據地傳播謠言的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漢書·董仲舒傳》中記載了一個故事,說董仲舒在朝廷中講學時,有人無故中傷他,董仲舒沒有回擊,只是默默忍受。后來,這個人因為自己的惡劣行為而名聲掃地,董仲舒的聲譽卻得到了提升。這個故事成為了“訾毀”的起源。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語+動詞+賓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總是喜歡訾毀別人,這樣的行為真是可恥。
2. 不要隨意訾毀他人,要有根據地評價別人的言行。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訾毀”拆分為“訾”和“毀”兩個字來記憶。其中,“訾”的發音與“字”相似,可以聯想到不負責任地中傷別人的行為;而“毀”則表示破壞,可以讓我們想到毫無根據地詆毀他人的惡劣行為。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相關的成語和詞語,如“莫須有”、“無中生有”等,來豐富對無根據中傷的理解。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們班上的一個同學經常訾毀其他同學,老師都很生氣。
2. 初中生:在網絡上,有些人喜歡訾毀明星,這種行為是不對的。
3. 高中生:我們應該避免訾毀他人,要以理性和客觀的態度看待問題。
4. 大學生:在學術界,一些學者會互相訾毀,這種現象需要引起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