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府
基本解釋
(1).古代指高級官員(如三公、大將軍、將軍等)成立府署,選置僚屬。《后漢書·董卓傳》:“ 傕 ( 李傕 )又遷車騎將軍,開府,領司隸校尉,假節。” 三國 魏 阮籍 《辭蔣太尉辟命奏記》:“開府之日,人人自以為掾屬。” 宋 周煇 《清波別志》卷上:“ 史君 開府未浹旬,欲戴綸巾揮白羽。”
(2).指有權開府的官員。 唐 杜甫 《春日憶李白》詩:“清新 庾開府 ,俊逸 鮑參軍 。” 宋 周煇 《清波雜志》卷九:“ 無咎 ( 晁無咎 )云:‘疑 宋開府 鐡石心腸。’”
(3).特指 庾信 。 宋 歐陽修 《答判班孫待制見寄》詩:“惟恨 江淹 才已盡,難酬 開府 句清新。”
(4).府兵軍職。 西魏 和 北周 時全國府兵分屬于二十四軍,每軍設一開府,兵額約二千人。參閱《北史·李弼等傳論》、《新唐書·兵志》。
成語(Idiom):開府
發音(Pronunciation):kāi fǔ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被任命為官員,擔任地方行政職務。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開府是指被任命為官員,擔任地方行政職務的意思。這個成語源自中國古代的官制。開府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地官司徒·大司徒》中,指的是官員被任命為地方行政職務的時候,正式開始履行職責。后來,開府逐漸成為一個成語,用來形容官員被任命為地方行政職務的重要意義。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開府這個成語可以用來形容官員被任命為地方行政職務的重要意義。它可以用在正式的場合,如官員就職儀式、政府部門的工作報告等。同時,它也可以用在日常生活中,來形容某人被任命為某個組織或團體的重要職務。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開府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地官司徒·大司徒》中,描述了官員被任命為地方行政職務的儀式。這個儀式非常莊重,象征著官員開始履行職責。后來,開府逐漸演變為一個成語,用來形容官員被任命為地方行政職務的重要意義。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語 + 開府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經過嚴格的選拔,終于開府了。
2. 這位年輕的官員被任命為市長,開府之后,他開始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開府這個成語與官員就職儀式聯系起來,想象一個官員在儀式上被任命為地方行政職務的場景,以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意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如果你對中國古代的官制和行政體系感興趣,可以進一步了解《周禮》、《尚書》等古代文獻,深入了解開府這個成語的歷史背景和意義。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爸爸被任命為班級的班長,他開府之后,要負責管理同學們的紀律。
2. 初中生:我姐姐考上了大學,被選為學生會主席,開府之后,她要組織各種活動。
3. 高中生:我哥哥通過考試,被錄取到一家知名公司,他開府之后,要負責部門的日常運營。
4. 大學生:我自己創辦了一家公司,開府之后,我要努力發展業務,提高公司的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