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塾
基本解釋
(1).指閭門兩側之堂,為鄉里教化之所。《詩·周頌·絲衣》“自堂徂基” 毛 傳:“基,門塾之基。” 陸德明 釋文:“塾,音孰,門側堂也。” 宋 陳祥道 《禮書·塾》:“蓋古者合二十五家而為之門塾,坐父師、少師於此,所以教之學也;坐里胥、鄰長於此,所以教之耕也。”
(2).家塾。舊時家庭延師授課的地方。
成語(Idiom):門塾(mén shú)
發音(Pronunciation):mén shú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門塾是指門庭若市的學堂,也可以用來形容一個地方的學術氛圍濃厚。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門塾一詞由“門”和“塾”兩個字組成。“門”指的是學堂的門庭,也指學術的門派;“塾”指的是學堂、私塾。因此,“門塾”既可以指代門庭若市的學堂,也可以形容一個地方的學術氛圍濃厚。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門塾一詞通常用來形容學術氛圍濃厚的地方,比如某個大學的學術氛圍很濃,人們就可以形容該大學是一個門塾。此外,門塾也可以用來形容某個地方的學堂眾多、人才輩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門塾一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當時私塾是普遍存在的學習場所。門前有很多學生,故而門前就像市場一樣熱鬧,形成了門庭若市的景象。后來,人們將這種學堂的繁忙景象形容為門塾。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形容詞+名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所大學的門塾氛圍濃厚,吸引了許多優秀的學生。
2. 這個地方的門塾眾多,是培養人才的好地方。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門塾”聯想為門前塾堂,形象地表示一個地方的學術氛圍濃厚。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了解中國古代的私塾教育制度,以及中國古代的學術傳統和知識體系。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爸爸說我們學校是一個門塾,每天都有很多老師教我們知識。
2. 初中生:我夢想進入一所門塾,學習更多的知識,為將來的大學做準備。
3. 高中生:這所高中是一個門塾,有很多學霸,我要努力學習,爭取進入這個學校。
4. 大學生:我所在的學院是一個門塾,有很多優秀的教授和研究生,我要向他們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