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Idiom):防不及防 (fáng bù jí fáng)
發音(Pronunciation):fáng bù jí fá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無法防備,來不及防備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表示情況突然發生或出乎意料,無法提前做好防備措施。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用于描述突發事件或意外情況,強調無法預料和防備的性質。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左傳·襄公二十九年》:“敵之來也,防其所必從者,防不及防;防其所不從者,反助之。”意為敵人來的時候,如果只防備敵人必定經過的地方,就會防不及防;如果反而防備敵人不會經過的地方,反而會幫助敵人。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由兩個相同的“防不及防”組成,形成對稱的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突然向我扔來一顆蘋果,我防不及防,被砸中了。
2. 這場暴雨來得太突然了,大家都防不及防,被淋得濕透。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防不及防”理解為“防備不及時”,強調無法提前做好防備措施的意思。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了解其他類似意義的成語,如“出乎意料”、“猝不及防”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突然有人扔來一個球,我防不及防,被砸到了。
2. 初中生:考試的時候,老師出了一道我沒有預料到的題目,我防不及防,答錯了。
3. 高中生:突然下起了傾盆大雨,大家都防不及防,只能躲在校門口等待雨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