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夷
基本解釋
(1).古代華夏族對四方少數民族的統稱。含有輕蔑之意。《書·畢命》:“四夷左衽,罔不咸賴。” 孔 傳:“言東夷、西戎、南蠻、北狄,被髮左衽之人,無不皆恃賴三君之德。”《后漢書·東夷傳》:“凡蠻、夷、戎、狄總名四夷者,猶公、侯、伯、子、男皆號諸侯云。”
(2).泛指外族、外國。 清 魏源 《<圣武記>敘》:“不憂不逞志于四夷,而憂不逞志于四境。” 魯迅 《墳·文化偏至論》:“ 中國 之在天下,見夫四夷之則效上國,革面來賓者有之;或野心怒發,狡焉思逞者有之;若其文化昭明,誠足以相上下者,蓋未之有也。”
成語(Idiom):四夷
發音(Pronunciation):sì yí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外國人或外族民族。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四夷最早是指中國古代以中原為中心,周邊四個方向上的外族民族,即東夷、南蠻、西戎和北狄。后來,四夷泛指一切外族民族,特別是指與中國文化、風俗、習慣不同的外國人。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描述外國人或外族民族,強調其與中國人的文化差異。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四夷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春官宗伯·大戴禮》中,描述了周朝時期中原地區周邊的四個方向上的外族民族。后來,這個詞逐漸演變為泛指外族民族的代稱。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形容詞+名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個國家的文化和風俗與我們的完全不同,真是一個四夷之地。
2. 他出生在一個四夷的家庭,所以對中華文化并不了解。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四夷想象成四個方向的文化墻,代表著與中國文化不同的外族民族。通過構建這個形象,幫助記憶四夷一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進一步學習中國古代對四夷的認識和對外交往的歷史,了解不同時期中國與四夷的關系和交流。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在博物館看到了很多四夷的文物。
2. 初中生:四夷文化的影響對中國古代的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
3. 高中生:歷史課上我們學習了中國古代與四夷的戰爭和外交關系。
4. 大學生:我對四夷的文化和歷史非常感興趣,想去研究一下。
通過以上學習指南,你可以全面了解中國詞語“四夷”的起源、基本含義、詳細解釋、使用場景,以及記憶方法。同時,你也可以通過延伸學習深入了解相關的歷史和文化知識。最后,通過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可以更好地理解和運用這個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