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斥
基本解釋
擬議斥逐。 明 馬從聘 《議處科場疏》:“夫禁例在前,公議在后,而諸生甘自蹈之,即照例議斥,原不為過。” 明 趙南星 《復京察拾遺疏》:“但其被指之事,多係居鄉,當官未聞顯過,遽難議斥,似應以浮躁降用者也。”
議斥(yì chì)
發音:yì chì
基本含義:指批評、指責別人的言辭或行為。
詳細解釋:議斥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其中“議”指的是對別人的言辭或行為進行評論和批評,“斥”表示對其進行指責和駁斥。議斥常常用來形容對別人的錯誤或不當行為進行嚴厲的批評和指責。
使用場景:議斥常常在討論或辯論中使用,用于表達對他人言行的不滿或不認同。也可以用來描述對某人的行為進行強烈的批評和譴責。
故事起源:關于議斥的故事并不多見,但有一則故事與之相關。相傳在春秋時期,齊國有一位名叫晏嬰的大臣,他以言辭犀利而著稱。有一次,晏嬰在齊國的議政大會上,對國王的某項決策進行了嚴厲的批評和指責,引起了大家的注意。這個故事反映了議斥的含義和使用場景。
成語結構:議斥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其中“議”是動詞,表示評論和批評;“斥”是動詞,表示指責和駁斥。
例句:
1. 他對我的建議進行了嚴厲的議斥。
2. 在辯論中,他經常使用議斥來反駁對方的觀點。
記憶技巧: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記住議斥這個成語。可以想象自己在一個辯論賽中,對別人的錯誤觀點進行批評和指責,這樣可以幫助記住議斥的含義和使用場景。
延伸學習:學習其他類似含義的成語,如“批評指責”、“嚴辭責備”等,可以幫助擴大詞匯量和理解類似概念的表達方式。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老師議斥了我不認真寫作業的行為。
2. 初中生:他對我的錯誤進行了嚴厲的議斥,讓我深感自責。
3. 高中生:在辯論比賽中,我們使用議斥來反駁對方的觀點,取得了勝利。
4. 大學生:教授對我們的研究成果進行了議斥,要求我們重新做實驗。
這樣的例句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運用議斥這個詞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