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道場
基本解釋
皇宮中舉行佛事的道場。因在宮內,故稱。 南朝 梁武帝 敕沙門 慧超 為 壽光殿 學士,召眾僧使講解,并使居于禁中,是為內道場之始。 唐 武則天 亦在 洛陽 大內置道場, 中宗 、 睿宗 相沿不變,至 唐代宗 更重視,常使僧百余人在宮中陳佛像,諷誦經典,每西蕃入寇,輒講誦《護國仁王經》以禳之。 唐 李德裕 《次柳氏舊聞》:“ 天寶 中,上於內道場為兆庶祈福,親製素黃文。”《新唐書·王縉傳》:“ 代宗 喜祠祀…… 縉 與 元載 盛陳福業報應,帝意向之。繇是禁中祀佛,諷唄齋薰,號‘內道場’。”
成語(Idiom):內道場
發音(Pronunciation):nèi dào chǎ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修行者或修道者心中的凈土,也指內心深處的境地。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內道場是由“內”、“道”和“場”三個字組成的成語。其中,“內”表示內在、內心;“道”表示修行、修道;“場”表示場所、境地。整個成語指的是修行者或修道者心中的凈土,也可以理解為內心深處的境地。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這個成語常用于佛教、道教或修行者之間的交流中,用來形容修行者修行的境地或內心的凈土。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內道場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佛教和道教的修行觀念。佛教中有“一念凈土”的概念,即修行者通過內心的修行可以創造一個凈土,使自己獲得解脫和安寧。道教也強調修行者要通過內心的修煉來達到超脫塵世的境地。因此,內道場成為了形容修行者內心境地的成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成語“內道場”的結構為:“內”(修行者內在)+ “道”(修行、修道)+ “場”(境地、凈土)。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經過多年的修行,終于進入了內道場。
2. 修行者的內道場是一個安靜而純凈的境地。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成語的每個字的意思進行分析記憶。將“內”與“心”聯系起來,表示內在的意思;將“道”與“修行”聯系起來,表示修行的意思;將“場”與“境地”聯系起來,表示境地的意思。通過理解每個字的意義,再將它們組合在一起,有助于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了解更多關于佛教和道教的修行觀念,以及其他與修行相關的成語。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每天堅持讀書,希望能夠進入內道場,變得更聰明。
2. 初中生:在面對挫折時,我會調整自己的心態,進入內道場,尋找力量和勇氣。
3. 高中生:我希望通過努力學習和積極鍛煉,進入內道場,實現自己的理想和目標。
4. 大學生:在面對困難和挑戰時,我會保持內心的平靜和冷靜,進入內道場,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