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察
成語(Idiom):明察
發音(Pronunciation):míng chá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明察指的是能夠深刻洞察事物的真相和本質,能夠準確判斷事物的好壞、真假。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明察一詞由兩個漢字組成,明指明亮、清楚,察指觀察、看清。明察即指能夠看得清楚、洞察得透徹。這個成語形容人的洞察力和智慧,能夠透過表象看到事物的本質和真相。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明察一詞常用于形容人的智慧和洞察力。可以用來夸獎一個人聰明、機智,也可以用來批評一個人過于狡猾、刻意隱藏真相。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明察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孟子·公孫丑下》一章中。故事講述了孟子與公孫丑的一次辯論。孟子問公孫丑:“你能否明察秋毫之末?”公孫丑回答:“不能。”孟子說:“你能否明察大衍之指?”公孫丑回答:“不能。”孟子指出公孫丑的智慧有限,無法看到微小事物的細節和大事物的全貌。從此,明察一詞成為形容人聰明、洞察力強的成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明察是一個動賓結構的成語,由形容詞“明”和動詞“察”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明察力使他在商場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2. 只有明察事物的本質,才能做出明智的決策。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記憶明察這個成語。可以想象一個人站在高山上,透過望遠鏡看到遠處的事物,將事物看得非常清楚明亮,從而聯想到明察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通過閱讀相關的故事和文學作品,提升對明察的理解和運用。也可以學習其他與洞察力和智慧相關的成語,例如“洞若觀火”、“目光如炬”。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老師的明察力讓我感嘆不已。
2. 初中生:他的明察力使他在競賽中取得了優異的成績。
3. 高中生:只有明察社會的變化,才能做出正確的選擇。
4. 大學生:他的明察力和決策能力使他成為了一名優秀的企業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