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公壇
基本解釋
太湖 古跡名。 唐 白居易 《毛公壇》詩:“ 毛公壇 上片云閒,得道何年去不還?!?宋 范成大 《吳郡志·古跡二》:“ 毛公壇 即 毛公壇福地 ,在 洞庭山 中, 漢 劉根 得道處也。 根 既仙,身生緑毛,人或見之,故名 毛公 。今有石壇在觀旁,猶 漢 物也?!?/p>
成語(Idiom):毛公壇
發音(Pronunciation):máo gōng tá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人們聚集在一起討論問題或進行辯論的場所。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毛公壇源于中國古代的傳說故事,有關于毛公和毛毛的故事。毛公是一位聰明智慧的老人,他經常在自己的庭院里舉辦壇會,邀請眾多的學者和智者來壇上辯論、討論問題。而毛毛則是毛公的寵物貓,它也常常在壇上觀看辯論。因此,“毛公壇”成為了人們討論問題、進行辯論的象征。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在現代漢語中,“毛公壇”常用于形容人們聚集在一起討論問題、進行辯論的場合。它可以用來形容學術會議、政治辯論、團隊討論等各種場景。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據傳,毛公壇的故事最早出現在中國古代的《莊子·外物》一章中。這個故事通過毛公和毛毛的形象,向人們傳遞了討論問題、辯論思想的重要性。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毛公壇是一個由名詞“毛公”和名詞“壇”組成的成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今天我們在會議室里開展了一場激烈的毛公壇,討論了如何提高工作效率。
2. 這次辯論賽真是場精彩的毛公壇,各位選手的觀點各不相同。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毛公和毛毛的形象與人們聚集在一起討論的場景聯想起來,來記憶“毛公壇”這個成語。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了解中國古代的辯論文化,以及其他與討論、辯論相關的成語和故事。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們在課堂上舉行了一個毛公壇,討論了如何保護環境。
2. 初中生:班級組織了一場毛公壇,同學們就校園安全問題進行了熱烈的討論。
3. 高中生:學校舉辦了一次大規模的毛公壇,讓學生就社會熱點問題展開深入的辯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