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窠
基本解釋
(1).猶一叢。 北魏 賈思勰 《齊民要術·安石榴》:“栽石榴法:三月初,取枝大如手大指者,斬令長一尺半。八九枝共為一窠;燒下頭二寸。”
(2).一棵。 唐 王建 《宮詞》之七四:“敕贈一窠紅躑躅,謝恩未了奏花開。” 宋 龐元英 《文昌雜錄》卷一:“ 揚州 所居堂前杏一窠,極大,花多而不實。”
(3).一個巢。 唐 白居易 《秦吉了》詩:“鳶捎乳燕一窠覆,鳥啄母鷄雙眼枯。” 唐 蘇渙 《變律詩》:“毒蜂成一窠,高掛惡木枝。”
(4).猶一方。 唐 唐求 《贈行如上人》詩:“衲補云千片,香燒印一窠。”按:舊時燒香有以方銅爐將香末印成印信狀而燃燒者,如篆文心字香或壽字香,故云。
成語(Idiom):一窠(yī kē)
發音(Pronunciation):yī kē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一窠指的是一群或一堆相同或相似的東西。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一窠是一個比喻性成語,用來形容一群或一堆相同或相似的東西聚集在一起。這個成語常常用來描述一大堆動物、昆蟲、魚蝦等聚集在一起的情景,也可以用來形容一群人或一堆事物聚集在一起的情況。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一窠這個成語可以用于各種情景,例如:
- 形容一大群人聚集在一起,比如“人山人海,一窠蜂涌”。
- 形容一大堆昆蟲或動物聚集在一起,比如“一窠螞蟻”、“一窠鴿子”。
- 形容一大堆事物聚集在一起,比如“一窠問題”、“一窠困難”。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關于一窠這個成語的故事起源并沒有明確的記載,但可以推測它的起源與人們對自然界中動物、昆蟲或魚蝦等聚集現象的觀察有關。在古代,人們通常以動物、昆蟲等為喻,來形容人群或事物的聚集情況。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一窠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其中“一”表示數量,表示一個或一種,而“窠”表示一個巢穴或聚集地。兩個字結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個意思相對明確的成語,用來描述一群或一堆相同或相似的東西聚集在一起的情景。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個莊稼地里有一窠蛇,小心點!
2. 他家養了一窠貓,每天都有貓叫聲。
3. 這個城市的人口多得像一窠螞蟻。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記憶一窠這個成語可以通過以下方法:
- 將“一窠”這兩個字形象化地聯想到一大群螞蟻或一堆鴿子等動物聚集在一起的情景。
- 可以將一窠與其他類似的成語進行對比,例如“一堆”、“一群”等,以幫助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
- 可以學習其他類似的成語,例如“一堆”、“一群”等,以加深對一窠這個成語的理解。
- 可以閱讀相關的故事、文章或新聞,以了解一窠這個成語的具體應用場景。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 幼兒園學生:這個花園里有一窠蜜蜂,小朋友們不要靠近。
- 小學生:我們班有一窠小白鼠,老師每天都給它們喂食。
- 初中生:這個城市的人口多得像一窠螞蟻,每天都很擁擠。
- 高中生:這個公司遇到了一窠問題,需要我們一起來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