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洞
柏洞(bǎi dòng)
發音:bǎi dòng
基本含義:形容人的思想、見解固執不化,不肯接受新的觀點或改變。
詳細解釋:柏洞是由兩個字組成的成語,其中“柏”指柏樹,是一種常見的樹木,代表堅固不變;“洞”指洞穴,代表封閉和難以進入。柏洞形容一個人的思想、見解像柏樹一樣堅固不變,像洞穴一樣封閉,不愿接受新的觀點或改變。
使用場景:這個成語通常用來形容那些思想固執、頑固不化的人。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會遇到某些人在面對新觀點或新事物時,態度非常固執,不愿意接受任何改變。這時,我們可以使用“柏洞”這個成語來形容他們。
故事起源:柏洞這個成語的故事起源于中國古代的一位學者。相傳,古代有一位名叫柏洞的學者,他非常有才華,但是卻固執己見,不肯接受別人的意見。一次,他在學術討論中遇到了一個觀點與他不同的人,但是他不愿意聽取對方的意見,堅持自己的觀點。最終,他因為思想狹隘而失去了很多學術機會。從此以后,人們用“柏洞”來形容那些思想固執不化的人。
成語結構:主要由兩個漢字組成,形容詞短語。
例句:
1. 他是個柏洞,對于新觀點從來不肯接受。
2. 這個人太柏洞了,完全不愿意改變自己的觀念。
記憶技巧: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記住這個成語。可以想象一個柏樹的樹洞,洞口緊閉,無法進入,象征固執不化的思想。
延伸學習:了解更多類似的成語,如“固步自封”、“不知變通”等,可以幫助擴大詞匯量,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是個柏洞,從來不肯試試新的游戲。
2. 初中生:我的爺爺是個柏洞,對新科技一點都不感興趣。
3. 高中生:有些人總是柏洞,不愿意接受新的思想觀念。
4. 大學生:我們應該避免成為柏洞,要保持開放的心態去接受新的知識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