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州例
成語(Idiom):傍州例
發音(Pronunciation):bàng zhōu lì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以特殊的例子或行為來警示他人,使其不敢再犯同樣的錯誤。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傍州例源自宋代文學家蘇洵的《答吳堯夫書》:“傍州有例,刺舉有罪,其人以狀聞,州官不敢批,以聞于朝,朝官批之,狀聞者以狀聞者有罪。”意思是說,傍州有一個例子,刺舉有罪的人向州官告發,州官不敢批準,只能將此事上報朝廷,朝廷官員才會批準。后來,這個例子就成了一種比喻,用來形容以特殊的例子或行為來警示他人,使其不敢再犯同樣的錯誤。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該成語常用于教育、勸導和警示他人不要重復犯錯。可以用于講述故事、寫文章、開會演講等場合。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傍州例的故事起源于宋代文學家蘇洵的《答吳堯夫書》。蘇洵是蘇軾的父親,他在這封信中講述了一個傍州例的故事,以此來勸告吳堯夫不要犯同樣的錯誤。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傍州例是一個四個字的成語,由兩個詞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經歷了一次慘痛的失敗,成為了大家的傍州例。
2. 這個案例成為了我們公司的傍州例,提醒大家不要重蹈覆轍。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傍州例”與“警示他人不要重復犯錯”聯系起來進行記憶。可以想象自己是一個州官,有責任警告他人不要再犯同樣的錯誤。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相關的成語,如“以毒攻毒”、“一石二鳥”等,以豐富自己的詞匯量和語言表達能力。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老師用傍州例來告訴我們不要抄作業,要自己獨立完成。
2. 初中生:我爸爸常常用傍州例來教育我,讓我不要學壞同學的不良行為。
3. 高中生:老師在班會上講了一個傍州例,提醒我們不要在考試中作弊。
4. 大學生:這個案例成為了我們學校的傍州例,警示大家不要參與違法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