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解釋
詞語解釋
nú yán bì xī ㄋㄨˊ ㄧㄢˊ ㄅㄧˋ ㄒㄧ奴顏婢膝(奴顔婢膝)
◎ 奴顏婢膝 núyán-bìxī
[be all servility;bend one's knees before;subservient like a slave] 形容奴氣十足、討好奉承的樣子
詞語解釋
nú yán bì xī ㄋㄨˊ ㄧㄢˊ ㄅㄧˋ ㄒㄧ奴顏婢膝(奴顔婢膝)
形容諂媚討好,卑躬屈膝的奴才相。 唐 陸龜蒙 《江湖散人歌》:“奴顏婢膝真乞丐,反以正直為狂癡。”《明史·劉策傳》:“今秉政者 從哲 , 文炳 鄉人,奴顏婢膝,任好為之。”《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四七回:“我不像一班奴顏婢膝的,只知道巴結上司,自以為規矩的了不得。” 楊沫 《青春之歌》第一部第十五章:“可是反過來看看我們的統治者吧--他們荒淫無恥,他們對外奴顏婢膝,甘心賣國求榮。”
成語詞典已有該詞條:奴顏婢膝
成語(Idiom):奴顏婢膝
發音(Pronunciation):nú yán bì xī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人卑躬屈膝,唯唯諾諾,沒有自尊自重的樣子。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奴顏婢膝是指奴隸或仆人對主人非常恭順、卑躬屈膝的樣子。這個成語形容一個人非常卑賤、沒有骨氣,毫無自尊自重,對權貴或上級唯命是從,毫無反抗之意。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奴顏婢膝這個成語常用來形容一個人在權威面前喪失了自我,毫無尊嚴和自尊心。它可以用來批評那些唯利是圖、為了個人利益不顧原則的人,也可以用來形容那些無原則、盲從他人的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奴顏婢膝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孟子·離婁上》篇中。孟子是中國戰國時期的一位著名思想家,他的言論被后人整理成《孟子》,成為中國古代經典之一。在這個故事中,孟子曾經告訴離婁,如果一個人沒有了自尊自重,卑躬屈膝,就會被人看不起,就像奴隸對待奴隸主一樣。這個故事成為了后來“奴顏婢膝”這個成語的起源。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奴顏婢膝是一個由三個漢字組成的成語,每個字都有自己的含義,組合在一起形成了這個成語的特定含義。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為了得到晉升機會,對上司奴顏婢膝,毫無原則可言。
2. 這個政府對外國大國奴顏婢膝,完全沒有主權意識。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以下方法記憶奴顏婢膝這個成語:
1. 將“奴顏婢膝”這個成語拆分成三個部分進行記憶,分別是“奴顏”、“婢膝”。
2. 可以聯想“奴顏”為奴隸的臉色和表情,表示非常恭順和卑躬屈膝。
3. 聯想“婢膝”為仆人的姿勢,表示非常恭敬和順從。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與奴顏婢膝相關的成語和詞語,可以進一步了解中國古代社會的等級制度和人際關系。可以學習其他與奴顏婢膝相似的成語,如奴才、卑躬屈膝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為了得到老師的夸獎,對老師奴顏婢膝地做了很多事情。
2. 初中生:這個班級的班長對老師奴顏婢膝,總是主動幫助老師做事。
3. 高中生:他為了得到大學錄取通知書,對招生辦公室奴顏婢膝地寫了一封長信。
4. 大學生:為了找到好的實習機會,他對公司的領導奴顏婢膝,無條件地接受各種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