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斷
基本解釋
東晉 、 南朝 廢除僑置郡縣,使僑寓戶口編入所在郡縣的辦法。 西晉 時由于戰亂,中原地區豪族多遷居 江 南,仍稱原來郡籍,形成諸僑郡縣。至 東晉 哀帝 時, 桓溫 推行土斷法,裁併僑置郡縣,整頓戶籍,史稱“庚戌土斷”。后 南朝 各代又多次推行土斷,作為加強王朝統治,與豪門爭奪勞動力,擴大賦役和兵源的一種手段。《晉書·成帝紀》:“﹝ 咸康 七年﹞夏四月丁卯,葬 恭皇后 于 興平陵 。實編戶,王公已下皆正土斷白籍。”《宋書·武帝紀中》:“及至大司馬 桓溫 ,以民無定本,傷治為深,庚戌土斷,以一其業。于時財阜國豐,實由于此。”《舊唐書·楊炎傳》:“人不土斷而地著,賦不加歛而增入,版籍不造而得其虛實,貪吏不誡而姦無所取。自是輕重之權,始歸於朝廷。”《資治通鑒·晉哀帝興寧二年》:“三月,庚戌朔,大閲戶口,令所在土斷,嚴其法制,謂之庚戌制。” 胡三省 注:“令西北士民僑寓東南者,所在以土著為斷也。” 范文瀾 蔡美彪 等《中國通史》第二編第五章第二節:“所謂土斷,就是主張把僑郡縣士民作為土著,民眾向朝廷納租稅,服徭役,不再讓士族獨占這些利益。”
成語(Idiom):土斷(tǔ duàn)
發音(Pronunciation):tǔ duà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人的思想、見識、眼界狹窄,不開闊。也形容一個人對外界事物了解不多,見識淺薄。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土斷一詞由“土”和“斷”組成。“土”指的是泥土,喻指眼界狹隘,思想保守。“斷”指的是斷絕,喻指對外界事物了解不多,見識淺薄。因此,“土斷”形容一個人思想、見識、眼界狹窄,不開闊。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通常用于形容一個人對事物的了解、認識有限,思想保守,不愿意接受新觀念、新思想。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故事起源尚無確切記載。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形容詞+形容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從小生活在鄉下,對城市的事物一竅不通,真是太土斷了。
2. 這個人看問題太片面,思維太土斷,不適合參與這個項目。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土”與“斷”進行聯想,想象一個人站在一個狹小的土地上,眼界被土地所限制,無法看到更廣闊的世界,從而記憶該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了解其他與思想、眼界有關的成語,如“狹隘眼界”、“墨守成規”等。同時,也可以通過閱讀相關的故事、文章,拓寬自己的思維,提高自己的眼界。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從來不愿意嘗試新的游戲,真是太土斷了。
2. 初中生:她對流行的音樂一竅不通,真是太土斷了。
3. 高中生:他對文學藝術沒有興趣,總是認為那些東西太土斷。
4. 大學生:他對新的科技產品一竅不通,真是太土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