凜慄
成語(Idiom):凜慄(lǐn lì)
發音(Pronunciation):lǐn lì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因寒冷、恐懼或驚慌而感到身體發抖,心神不寧。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凜慄是由“凜”和“慄”兩個字組成的成語。凜指嚴寒、寒冷,慄指發抖、戰栗。凜慄形容人因寒冷、恐懼或驚慌而感到身體發抖,心神不寧。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凜慄常用于形容人在面臨恐懼、極度寒冷或突發事件時的身體和心理狀態。在文學作品中,凜慄也常用于描繪緊張、恐怖的氛圍。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凜慄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史記·孫子吳起列傳》中。故事講述了吳起在齊國出使時,齊國國君因吳起的才智而感到威脅,于是派人將吳起囚禁在一個極端寒冷的地方。吳起在嚴寒中身體發抖,但仍然保持著堅定的意志。這個故事形象地描述了吳起在極端環境下的堅毅和冷靜。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凜慄是一個形容詞短語,由兩個漢字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在嚴寒的冬天,他的身體因為寒冷而凜慄。
2. 看到那個恐怖的畫面,我不禁凜慄起來。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的方法來記憶凜慄這個成語。可以想象自己在一個極冷的地方,寒風刺骨,身體不由自主地發抖,這樣就能夠聯想到凜慄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與凜慄相關的成語,如“戰栗”、“驚恐”等,以擴展對于恐懼、寒冷等情感的表達能力。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7-12歲):寒冷的冬天,我站在風中凜慄。
2. 初中生(13-15歲):聽到突然的爆炸聲,我感到一陣凜慄。
3. 高中生(16-18歲):看到那個恐怖的場景,我不由得凜慄起來。
4. 大學生及以上(18歲以上):面對未知的挑戰,我心中不禁涌起一股凜慄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