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意
成語(Idiom):逆意(nì yì)
發音(Pronunciation):ní yì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違背意愿,與本意相反的意思。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逆意是指行動或言語與本意相反,違背自己的意愿。它用來形容一個人的行為或言語與其本來的意愿相悖,通常表示對某種事物的拒絕或反抗。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逆意常用于形容個人的行為與自己的本意相反,表達對某種事物的拒絕或反抗。可以用于描述個人對不喜歡的事物的態度,或者表示對某種規定、制度等的抵觸情緒。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逆意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史記·列傳》中。據傳,戰國時期,齊國發生了一場大旱災,百姓生活艱難。齊悼惠王下令征收重稅,以應對災情。然而,一位名叫田忌的軍事家深知百姓的疾苦,他認為征收重稅只會加重百姓負擔,于是他故意表現出支持征稅的態度,但實際上卻暗中幫助百姓減輕負擔。這個故事成為了逆意這個成語的起源。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逆意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第一個字“逆”表示違背,第二個字“意”表示意愿。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表面上答應了,但實際上卻逆意了。
2. 雖然她對這個決定表示了逆意,但還是按照上級的安排去做了。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逆意”與“違背意愿”這個含義聯系起來,形成記憶聯結。同時,可以嘗試找到一些具體的例子,將其與逆意聯系起來,以幫助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與逆意相關的成語,如逆來順受、逆水行舟等,以擴展對逆意的理解和應用。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逆意吃苦瓜,但是為了健康,我還是吃了。
2. 初中生:老師布置的作業太多了,我逆意做了一部分,剩下的明天再做。
3. 高中生:政府提出了一項新政策,但是很多人逆意,認為這會給他們帶來不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