豕炙
成語(Idiom):豕炙(shǐ zhì)
發音(Pronunciation):shǐ zhì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比喻不知好歹,不識抬舉。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豕炙,指的是豬肉烤熟后的香味。成語中的“豕炙”比喻人不懂得珍惜別人的好意或努力,不懂得抬舉別人。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對別人的好意或努力不以為然,不加以珍惜或重視的情況。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淮南子·天文訓》記載,古代有一位名叫公孫龍的人,他是個很有才華的人,但是他為人驕傲自大,看不起別人。有一天,他到一位名叫魯仲連的朋友家做客,魯仲連烤了一塊豬肉招待他。公孫龍看到后嗤之以鼻,說:“這豕肉烤得不好,不如我家烤得好。”魯仲連聽后不悅,于是他將烤熟的豬肉遞給公孫龍,并說:“這是烤得很好吃的豕炙,你嘗嘗看。”公孫龍一嘗后,頓時覺得非常好吃,感嘆不已。從此以后,公孫龍改變了自己的態度,懂得珍惜別人的好意。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語+謂語+賓語,其中“豕”為主語,表示豬肉;“炙”為賓語,表示烤熟的豬肉。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對別人的好意總是豕炙,從來不懂得珍惜。
2. 不要對別人的努力視而不見,不要成為一個豕炙的人。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豕炙”與“不懂得珍惜”聯系在一起進行記憶,因為豕炙的意思就是不懂得珍惜別人的好意或努力。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與豕炙相關的成語,如“如狼似虎”、“雞肋”等,可以幫助更好地理解和運用這些成語。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總是對別人的好意豕炙,從來不懂得珍惜。
2. 初中生:我們不應該成為豕炙的人,要懂得珍惜別人的努力。
3. 高中生:他對老師的指導總是豕炙,從不把老師的建議放在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