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硯
基本解釋
亦作“ 瓦研 ”。以古宮殿瓦制作的硯。 漢 未央宮 、 魏 銅雀臺 等諸殿瓦,瓦身如半筒,厚一寸弱,背平可研墨, 唐 宋 以來人取以為硯。亦指陶制的硯。《新唐書·地理志二》:“ 虢州 弘農郡 ……土貢:絁、瓦硯、麝、地骨皮、梨。” 宋 歐陽修 《硯譜》:“ 青州 濰州 石末研,皆瓦硯也。” 明 馬愈 《馬氏日抄·李廷珪墨》:“予一日至 英國府 中,見勛衛留 馮損之 作字,出 建安 瓦研、御府長毫雉花筆。” 清 朱棟 《硯小史·古磚古瓦》:“瓦硯與澄泥石末類也,而甚不同。石末諸品起后世;瓦則自 魏 而 漢 而 周 ,歷年甚久。”
成語(Idiom):瓦硯
發音(Pronunciation):wǎ yà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瓦器和硯臺,比喻平凡而不起眼的事物。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瓦硯是一個由兩個詞組成的成語,瓦是指用于蓋房屋的瓦片,硯是指用于研磨墨汁的硯臺。這兩個詞都是平凡的日常用品,沒有什么特別的價值或吸引力。因此,瓦硯這個成語用來形容那些平凡而不起眼的事物或人。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瓦硯常用于形容那些被人們忽視或低估的事物或人。可以用在諷刺或贊美的語境中。例如,當一個人在某個領域做出了非凡的成就,但受到他人的忽視時,可以說他是一塊瓦硯,意思是他的才華被低估了。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瓦硯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元代的《西游記》中。在故事中,孫悟空帶領唐僧師徒四人前往西天取經。途中,他們經過一個山洞,孫悟空發現洞中有一個普通的瓦硯。他覺得這個瓦硯看起來非常普通,沒有什么特別之處,于是就將它踢開。然而,當他們繼續前行時,卻發現無論怎么走,都無法離開這個山洞,因為這個洞是由一塊巨大的瓦硯所形成的。最后,孫悟空明白了瓦硯的重要性,他們才得以順利離開山洞。故事中的瓦硯象征著平凡的東西也可能具有重要的作用。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瓦硯是一個由兩個詞組成的成語,沒有特定的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個小伙子看上去不起眼,但他是一塊瓦硯,有著極大的潛力。
2. 這本書的封面并不起眼,但內容卻非常精彩,真是一本瓦硯之作。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瓦片和硯臺形象地結合在一起來記憶這個成語。想象一個普通的瓦片上放著一個硯臺,這樣可以幫助記住瓦硯是用來形容平凡的事物或人的。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類似的成語,如“泥菩薩過河”、“黔驢技窮”等,它們也都是用來形容平凡的事物或人的成語。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這個小石頭雖然看起來平凡,但它是一塊瓦硯,可以幫助我磨墨汁。
2. 初中生:他雖然長得不起眼,但他的才華卻是一塊瓦硯,有著巨大的潛力。
3. 高中生:這部電影并不起眼,但它卻是一部瓦硯之作,值得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