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壽鏡
基本解釋
晉 都 洛陽 仁壽殿 之鏡。 晉 陸機 《與弟云書》:“ 仁壽殿 前,有大方銅鏡,高五尺餘,廣三尺二寸。” 唐 溫庭筠 《上翰林蕭舍人詩》:“萬象晚歸 仁壽 鏡,百花春隔 景陽 鐘?!?/p>
成語(Idiom):仁壽鏡
發音(Pronunciation):rén shòu jì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仁壽鏡是指能夠反映人物品質和行為的鏡子,也可比喻人對自己的行為進行反思和自省。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仁壽鏡的“仁”指的是仁愛、仁心,表示人的品質和行為要具備仁愛之心;“壽”指的是長壽、長久之意,表示人的品質和行為要具備長久的好處。仁壽鏡比喻人們通過反思和自省,能夠看清自己的行為和品質是否符合仁愛之道,并能夠持之以恒地改正錯誤,追求長久的美德。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仁壽鏡常用于描述人們對自己的行為進行反思和自省,以及追求道德修養和美德的過程??梢杂糜诮逃?、道德教育、心理輔導等場景。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仁壽鏡最早出現在《莊子·德充符》一篇文章中。文章講述了一個人在市場上買到了一面仁壽鏡,這面鏡子能夠反映人們的品質和行為。當這個人看到自己在鏡子中的形象時,發現自己有許多不足之處,于是開始反思和自省,努力修正錯誤,追求美德和道德修養。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仁壽鏡是由“仁”、“壽”和“鏡”三個字組成的。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經常用仁壽鏡來反思自己的行為,以便不斷進步。
2. 她把仁壽鏡比喻為人生的導師,能夠幫助人們認清自己的不足之處。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仁壽鏡”與反思和自省的意義聯系起來,想象自己在這面特殊的鏡子前進行反思和自省的場景,以加深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道德修養、人品美德相關的成語和故事,例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君子之交淡如水”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希望通過仁壽鏡來反思自己的行為,變得更加友好和善良。
2. 初中生:每個人都應該拿起仁壽鏡,認真地審視自己的行為和品質。
3. 高中生:仁壽鏡是我們追求道德修養和美德的重要工具,我們應該時刻保持自省和反思的意識。
4. 大學生:在大學期間,我們要用仁壽鏡審視自己的行為和品質,努力成為有道德修養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