墮髻
成語(Idiom):墮髻
發音(Pronunciation):duò jì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女子解開發髻,放下頭發,不再束發。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墮髻是指女子解開發髻,將頭發放下來,不再束發的行為。這個成語比喻失去婉約、端莊的態度,放縱自己,不再拘束。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女子舉止放蕩、不守婦道的情況。也可以用來形容人放縱自己,不再受拘束的狀態。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史記·項羽本紀》中記載了一個故事。相傳在楚漢戰爭中,項羽曾經征服了漢王劉邦的妃子虞姬。虞姬原本是劉邦的妃子,相貌美麗,儀態端莊。但在被項羽俘虜后,虞姬為了引起項羽的興趣,解開了發髻,放下了頭發。這個舉動被視為墮落,失去端莊的象征。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墮髻是一個動賓結構的成語,由動詞“墮”和賓語“髻”組成。動詞“墮”表示解開、放下;賓語“髻”表示女子束發的發髻。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她曾經是一個端莊的女子,但如今墮髻放縱,舉止不再守規矩。
2. 女子墮髻后,顯得更加妖嬈動人。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墮髻”這個成語與女子解開發髻的形象聯系起來,形成一個生動的畫面。可以想象一個女子解開發髻,放下頭發,形象鮮明,便于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了解中國古代婦女的發髻文化,以及婦女在古代社會的地位和角色。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她墮髻后,變得更加活潑可愛。
2. 初中生:那個女孩墮髻后,舉止變得放蕩不羈。
3. 高中生:她的墮髻舉止引起了眾人的議論和批評。
4. 大學生:在現代社會,女性墮髻并不代表放縱,而是追求自由和個性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