險畏
成語(Idiom):險畏
發音(Pronunciation):xiǎn wèi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對危險心存畏懼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險畏是指對危險或困難心生恐懼和戒備之情。它強調人們在面對危險時應該保持警惕和謹慎,不輕易冒險行事。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可以用來形容一個人對險惡環境或困難任務持謹慎態度,不敢輕易嘗試。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成語“險畏”來源于《史記·李斯列傳》中的一段故事。故事中,李斯是秦始皇時期的重要官員,他在一次狩獵活動中,看到一只虎在山間飛奔,他立刻感到十分害怕,腳步踉蹌,不敢前行。后來,李斯被秦始皇任命為丞相,但他在處理政務時過于謹慎,不敢輕易采取決策,因此被人們稱為“險畏之臣”。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險畏是一個形容詞和動詞的組合,形容詞“險”表示危險,動詞“畏”表示畏懼。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對險惡的環境總是持有一種險畏的態度。
2. 在面對挑戰時,他沒有險畏之心,勇往直前。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險畏”與“危險”和“畏懼”聯系起來進行記憶。可以想象一個人在面對危險時表現出畏懼和謹慎的態度。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與“險畏”相關的成語,如“膽小如鼠”、“畏敵如虎”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對高空作業感到險畏,不敢爬上高樓。
2. 初中生:在面對考試時,他對數學題目感到險畏,因此沒有好好復習。
3. 高中生:她對參加辯論賽感到險畏,擔心自己無法應對對手的質疑。
4. 大學生:在創業的道路上,他并沒有險畏之心,勇敢地迎接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