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懌
基本解釋
(1).不悅;不歡愉。《史記·五帝本紀》:“﹝ 堯 ﹞召 舜 曰:‘女謀事至而言可績,三年矣,女登帝位。’ 舜 讓於德不懌。” 裴骃 集解:“謂辭讓於德不堪,所以心意不悅懌也。” 唐 元稹 《鶯鶯傳》:“然而君既不懌,無以奉寧。”《明史·錢士升傳》:“帝雖優(yōu)旨報聞,意殊不懌也。”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寄生》:“初, 鄭子僑 卻聘, 閨秀 頗不懌。”
(2).謂病不愈。《書·顧命》:“惟四月,哉生魄,王不懌。” 孔 傳:“ 馬 本作不釋。云:不釋,疾不解也。” 宋 岳珂 《桯史·三忠堂記》:“時 周益公 在里居,春秋七十有九矣,是歲多不懌,稍謝碑版之請,不肯為。”《清史稿·理密親王允礽傳》:“太子侍疾無憂色,上不懌,遣太子先還。”
成語(Idiom):不懌
發(fā)音(Pronunciation):bù yì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不滿意、不愿意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不懌是一個由“不”和“懌”兩個字組成的成語。其中,“不”表示否定,而“懌”表示滿意、喜悅。因此,不懌的基本含義是不滿意、不愿意。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不懌常常用于表達對某種事物或情況感到不滿意、不滿足的情緒。它可以用來形容個人的情感或態(tài)度,也可以用來描述社會狀況或某種現(xiàn)象。在口語和書面語中都可以使用。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不懌這個成語最早出現(xiàn)在《淮南子·修真訓》一書中。該書是中國古代的一部哲學著作,記載了淮南王劉安的言論和思想。不懌一詞在書中用來描述人們對于修行的態(tài)度,表示不滿意于現(xiàn)有的修行成果,追求更高的境界。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不懌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字序不可顛倒。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對自己的成績不懌,總是想要取得更好的成績。
2. 她對這個工作崗位不懌,希望能夠找到更適合自己的工作。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不懌與“不滿意”聯(lián)想起來來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不滿意的意思就是對于某件事物不滿意,而不懌則是表示不滿意的一種方式。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與不懌相近的成語,如不悅、不忿等,來豐富自己的詞匯量。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對這個問題不懌,因為我覺得老師的回答不夠清楚。
2. 初中生:我對這個學校的教學方式不懌,希望能夠有更多的實踐課程。
3. 高中生:我對政府的政策不懌,覺得它沒有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4. 大學生:我對這個社團的管理方式不懌,認為它沒有給成員足夠的發(fā)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