糾逖
基本解釋
亦作“ 糾剔 ”。亦作“糺逖”。1.督察懲治。《左傳·僖公二十八年》:“敬服王命,以綏四國,糾逖王慝。” 杜預 注:“逖,遠也;有惡於王者,糾而遠之。” 楊伯峻 注引 惠棟 補注:“《魯頌》‘狄彼東南’, 鄭 箋云:‘狄當為剔。剔,治也。’此《傳》當訓為治也。”《隸釋·漢范式碑》:“糾剔瑕慝,六教允施。” 唐 溫大雅 《大唐創業起居注》卷二:“替否迭進,將何糺逖。”《舊唐書·郭子儀傳》:“上不能翼戴三光,下不能糾逖羣慝,功微賞厚,任重恩深,覆餗之憂,實盈寤寐。”
(2).督責糾正。 唐 柳宗元 《序飲》:“有資絲竹金石之樂以為和者,有以促數糺逖而為密者。” 宋 葉適 《定山瓜步石跋三堡塢狀》:“伏乞朝廷速賜選擇總練通方老於智謀之士,前來 建康 ,糾剔某妄作疎漏之失,攷尋前史規畫縝密之舊。” 清 錢謙益 《龔府君墓志》:“余聞君故游於酒人,觥籌交錯,糺逖促數,往往能困其座客。”
成語(Idiom):糾逖
發音(Pronunciation):jiū tì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言辭猶豫、拖拉,不敢直接表達自己的意見或觀點。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糾逖是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其中“糾”意為糾纏、糾結,指思考問題時猶豫不決;“逖”意為遠離、遙遠,指遠離正題、拖延時間。糾逖形容一個人在表達自己意見或觀點時,話語拖拉、猶豫不決,不敢直接表達。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糾逖常用于描述一個人在辯論、討論或交流中,因為擔心得罪他人或自己的觀點被質疑而不敢直接表達自己的意見。這種情況常見于會議、討論班、演講或團隊合作等場合。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史記·張儀列傳》中有一則故事,講述了戰國時期的張儀和趙國的宰相趙破奴之間的一次辯論。張儀在辯論中糾結、拖延,不敢直接表達自己的觀點,最終被趙破奴辯倒。這個故事成為了糾逖這個成語的起源。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糾逖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其中“糾”為動詞,意為糾纏、糾結;“逖”為形容詞,意為遠離、遙遠。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在會議上,他總是糾逖不決,不敢直接提出自己的觀點。
2. 她在寫作文時總是糾逖不已,導致時間不夠用。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糾逖”與“糾結”和“逖遠”相聯想來記憶。糾結指思考時猶豫不決,而逖遠指遠離正題、拖延時間,兩者的結合形成了糾逖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與糾逖相近的成語,如“猶豫不決”、“拖拖拉拉”等,了解它們的含義和用法。同時,可以閱讀相關的文章或書籍,提高自己在交流和表達意見時的能力。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在班級討論中糾逖了很久,最后才勇敢地提出了自己的建議。
2. 初中生:我在寫作文時總是糾逖不已,導致時間不夠用,下次要提前計劃好。
3. 高中生:面對老師的提問,他糾逖了幾秒鐘后,終于鼓起勇氣回答了問題。
4. 大學生:在團隊合作的項目中,如果糾逖不決,就會耽誤整個團隊的進度。
希望以上學習指南能夠幫助你全面了解和掌握“糾逖”這個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