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觀
基本解釋
(1).儒家稱《尚書》可供借鑒的七個方面。《尚書大傳》卷五:“六《誓》可以觀義,五《誥》可以觀仁,《甫刑》可以觀誡,《洪范》可以觀度,《禹貢》可以觀事,《皋陶謨》可以觀治,《堯典》可以觀美。”《孔叢子·論書》亦提“七觀”,但內容、次序與《尚書大傳》略有不同。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宗經》:“《易》張十翼,《書》標七觀。”
(2).辭賦篇名。 元 袁桷 作。見“ 七觀帖 ”。
成語(Idiom):七觀
發音(Pronunciation):qī guā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七種觀念或態度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七觀是指七種觀念或態度,包括觀念、觀點、觀察、觀眾、觀賞、觀摩和觀念。這個成語強調了人們在看待事物時應該具備全面、客觀的態度和觀點。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七觀常用于教育、社會、文化等領域,用來引導人們在面對問題時保持正確的觀念和態度。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七觀最早出現在中國古代的儒家經典《論語》中,其中孔子曾提到:“君子有七觀,觀矩而后安,觀方而后治,觀斗床之戰,觀人之理,觀我之過,觀朋友之過,觀吾之過。”這段話強調了君子應該具備的七種觀念或態度。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七觀由“七”和“觀”兩個字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對待問題總是持有七觀的態度。
2. 學習七觀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世界。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七觀的七個字分別與對應的觀念或態度聯系起來,例如將“觀矩”與規矩聯系起來,將“觀方”與正確方向聯系起來,以此類推。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深入學習孔子的思想,了解其他經典著作中的觀念和態度。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每天都要保持積極的七觀。
2. 初中生:學習時要保持七觀,不斷提高自己的觀察力。
3. 高中生:面對挫折要保持正確的七觀,不放棄努力。
4. 大學生:在大學期間,我要培養七觀的思維方式。
5. 成年人:工作中要時刻保持七觀,客觀地看待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