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解釋
詞語解釋
rèn zéi wéi zǐ ㄖㄣˋ ㄗㄟˊ ㄨㄟˊ ㄗㄧˇ認賊為子(認賊爲子)
比喻錯認妄想為真實。《楞嚴經(jīng)》卷一:“佛告 阿難 :此是前塵虛妄相想,惑汝真性,由汝無始至于今生,認賊為子,失汝元常,故受輪轉(zhuǎn)。” 宋 朱熹 《答陳同甫書》:“今不講此而遽欲大其目,平其心,以斷千古之是非,宜其指鐵為金,認賊為子,而不自知其非也?!币嘧鳌?認賊作子 ”。 明 徐復祚 《一文錢》第三出:“有一等顛倒喪志,投東覔西,失卻眼前至寶,這便是認賊作子?!?章炳麟 《論承用維新二字之荒謬》:“不正其名而言其實,紾戾不通,至于如是,徒使人害于名則已耳!乃至指鹿為馬,認賊作子。”
成語詞典已有該詞條:認賊為子
認賊為子(Rèn zéi wéi zǐ)
發(fā)音:rèn zéi wéi zǐ
基本含義:將盜賊當作自己的兒子,比喻對壞人壞事不加警惕,甚至縱容和幫助。
詳細解釋:認賊為子是一個貶義成語,表示對壞人壞事不加警惕,甚至縱容和幫助。它源于古代的一個故事,據(jù)說有個人養(yǎng)了一只蛇,對蛇非常寵愛,把蛇當作自己的兒子一樣。然而,蛇最終咬了他一口。這個故事形象地說明了認賊為子的含義。
使用場景:這個成語通常用來形容對壞人壞事不加警惕,甚至縱容和幫助的行為。例如,可以用在描述某人對罪犯過于寬容,甚至幫助罪犯逃避懲罰的情況下。
故事起源:這個成語的故事起源于中國古代,具體故事背景和來源已經(jīng)無法考證,但它的含義在中國文化中廣泛流傳。
成語結(jié)構:認賊為子是一個四個字的成語,由“認”、“賊”、“為”、“子”組成。
例句:
1. 他對那個經(jīng)常偷竊的人非常寬容,簡直是認賊為子。
2. 這個國家的法律對于貪污犯罪分子過于寬容,有點像認賊為子。
記憶技巧:可以通過將成語的四個字分別與其含義聯(lián)系起來記憶。例如,將“認”與警惕聯(lián)系起來,將“賊”與壞人聯(lián)系起來,將“為”與縱容聯(lián)系起來,將“子”與兒子聯(lián)系起來。這樣,當你想起這個成語時,就能夠聯(lián)想到它的含義。
延伸學習:如果想進一步了解中國的成語文化,可以學習其他常用成語的起源和用法,以豐富自己的漢語知識。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不會認賊為子,我會告訴老師有人偷東西。
2. 初中生:有些同學認賊為子,總是幫助那些偷東西的人。
3. 高中生:社會上有些人認賊為子,為了個人利益縱容犯罪行為。
4. 大學生:作為大學生,我們應該警惕認賊為子的行為,維護社會的公平和正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