夭歿
基本解釋
亦作“夭沒”。短命,早死。《后漢書·馬援傳》:“ 援 卒后, 客卿 亦夭沒。”《后漢書·列女傳·劉長卿妻》:“兒年十五,晚又夭歿。” 唐 韓愈 《祭十二郎文》:“少者彊者而夭歿,長者衰者而存全乎?”
成語(Idiom):夭歿(yāo mò)
發音(Pronunciation):yāo mò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早逝、英年早逝。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夭歿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夭意為早逝,歿意為死亡。夭歿形容人年紀輕輕就過早地死亡。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夭歿多用于形容年輕人的過早離世,常在悼詞、祭文、墓志銘等場合中出現。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夭歿一詞最早出現在《左傳·襄公十三年》中,形容一個年輕的公子在戰斗中英勇犧牲。后來,夭歿逐漸成為一個通用的詞語,用來形容任何年輕人的早逝。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夭歿是一個由兩個意義相近的詞語組成的成語,形式上是一個形容詞加上一個動詞,結構簡單明了。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才二十多歲就夭歿了,真是令人惋惜。
2. 這位年輕畫家在藝術道路上夭歿,世人都為之惋惜。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夭歿與早逝這兩個詞語的發音相結合來記憶,同時可以聯想到夭歿常用于描述年輕人的早逝。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與早逝相關的成語和詞語,例如“早逝”、“英年早逝”等,可以深入研究中國文化中對于年輕人早逝的關注和思考。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們班上的同學夭歿了,大家都很傷心。
2. 初中生:聽說那個年輕的演員夭歿了,真是太可惜了。
3. 高中生:這位優秀的學生因病夭歿,學校為他舉行了追悼會。
4. 大學生:年輕人夭歿的原因很多,我們應該珍惜生命,好好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