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Idiom):作賊心虛 (zuò zéi xīn xū)
發音(Pronunciation):zuò zéi xīn xū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做壞事或有負罪感時,內心感到恐懼和不安。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成語“作賊心虛”由四個字組成。其中,“作賊”意為做壞事,指行為不端或不正當;“心虛”意為內心恐懼、不安。這個成語形象地描述了做壞事或有負罪感時人內心感到的恐懼和不安。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通常用于形容那些做了壞事或有負罪感的人內心感到恐懼不安的情況。也可以用于描述一些不法行為者在被發現或懷疑時的內心表現。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史記·淮陰侯列傳》中記載了這個成語的故事。故事中,淮陰侯劉邦在與項羽爭奪天下的戰爭中,曾經派人偷襲項羽的后方。當項羽得知后,他感到非常恐懼和不安,擔心自己的軍隊會受到襲擊。這個故事形象地描述了做壞事或有負罪感時人內心感到的恐懼和不安,從而形成了成語“作賊心虛”。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要由四個字組成,形式為“作賊心虛”。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明明知道自己做了壞事,作賊心虛地回避了我的目光。
2. 當老師突然提問他的時候,他的表情變得作賊心虛,不敢回答。
3. 這個小偷在被抓住后,臉上露出了作賊心虛的表情。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作賊心虛”與偷竊行為聯系起來,形象地想象一個小偷在做賊時內心的恐懼和不安,以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內心感受相關的成語,如“心安理得”、“忐忑不安”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小明偷了同學的鉛筆盒,被老師發現后作賊心虛地低下了頭。
2. 初中生:考試前抄襲了同學的答案,被老師逮到時他的臉色變得作賊心虛。
3. 高中生:他明明知道自己做了不對的事情,但他的臉上卻沒有一絲作賊心虛的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