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意
成語(Idiom):自意
發音(Pronunciation):zì yì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自以為是,自作聰明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自意指一個人自以為是,自作聰明,認為自己的意見和做法是正確的,而不愿意聽取他人的意見或考慮其他可能性。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通常用于批評那些固執己見、不愿接受他人意見或不顧他人感受的人。也可以用來形容那些自命不凡、自負自大的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史記·項羽本紀》中有這樣一個故事:項羽是中國歷史上的一位著名軍事家,他自認為是天下無敵的英雄,對自己的決策和戰略自有主張。然而,在與劉邦的戰爭中,項羽的自以為是最終導致了他的失敗和覆滅。因此,人們常用“自意”來警示人們不要過于自負和固執己見。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形容詞+動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總是自意地認為自己的方法是最好的,結果每次都失敗了。
2. 別太自意了,你的能力并不是無所不能的。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自意”與“自以為是”相聯想,兩者含義相似,都表示一個人過于自信和自負。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自負和固執己見相關的成語,如“目中無人”、“獨斷專行”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6-12歲):他總是以為自己最聰明,不聽老師的話,這就是自意。
2. 中學生(13-18歲):那個同學總是自意地認為自己的答案是對的,卻經常錯了。
3. 大學生(19-22歲):有些同學在討論問題時總是自意地認為自己的觀點是唯一正確的,不愿意聽取他人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