唆說
成語(Idiom):唆說(suō shuō)
發音(Pronunciation):suō shuō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挑撥離間,故意挑起爭端,通過言辭或行動煽動別人產生不良的思想或行為。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唆說是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其中“唆”指挑撥、煽動,“說”指言辭、言語。唆說的含義是通過言辭或行動激起別人的不良思想或行為,故意煽動爭端或破壞和諧。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唆說這個成語常用于描述某人故意挑撥離間、煽動他人產生不良情緒或行為的行為。它可以用來描述政治斗爭中的挑撥離間、社會事件中的煽動煽動等情況。此外,唆說也可以用來提醒人們警惕他人的不良影響,避免被別人的唆使所蒙蔽。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據傳,這個成語的故事起源于中國古代的一個故事。相傳,戰國時期,齊國的大臣田忌在與趙國舉行賽馬比賽時,面對趙國的強大實力,田忌想出了一個計策。他故意選用自己的次佳馬匹與趙國的最佳馬匹進行比賽,然后通過唆使自己的隊友使用各種手段來干擾趙國的馬匹。最終,田忌成功地通過唆說取得了勝利。這個故事成為了“唆說”這個成語的起源。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要由兩個漢字組成,沒有特殊的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經常唆說別人之間的矛盾,導致他們彼此之間產生了隔閡。
2. 這個政客利用唆說來煽動民眾的情緒,以達到自己的政治目的。
3. 不要被別人的唆說所蒙蔽,要有自己的判斷力。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以下方法記憶這個成語:
1. 將“唆說”這個詞分解成兩個部分,分別記憶其含義。“唆”可以聯想到“唆使”、“挑撥”,表示煽動的意思。“說”則表示言辭、言語。結合起來就是通過言辭或行動煽動別人產生不良思想或行為的意思。
2. 可以創造一個故事情節,將“唆說”這個成語與故事中的情節聯系起來,加深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如果你對這個成語感興趣,可以進一步學習相關的成語或詞語,例如:“離間”、“挑撥”、“煽動”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6-12歲):他用唆說的方式讓同學們之間產生了矛盾。
2. 初中生(13-15歲):那個同學經常唆說其他人,導致班級內部關系緊張。
3. 高中生(16-18歲):政治家利用唆說來操縱選民的思想,以爭取選舉勝利。
4. 大學生(19-22歲):我們應該警惕他人的唆說,保持獨立的思考能力。
5. 成年人:在職場上,我們要避免被別人的唆說所影響,保持自己的原則和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