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羾
基本解釋
向上升。 唐 元結 《引極·思元極》:“思假翼兮鸞鳳,乘長風兮上羾。”
成語(Idiom):上羾(shàng féng)
發音(Pronunciation):shàng fē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人的品德高尚,行為端正,言行得體。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上羾一詞由“上”和“羾”兩個字組成。其中,“上”表示高尚、優秀,“羾”表示人的品德和行為。上羾這個成語形容一個人的品德高尚,行為端正,言行得體,是對一個人道德修養和行為表現的高度贊揚。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上羾這個成語常用于贊美一個人的品德高尚,行為端正的場合。可以用來形容一個人言行得體,做事有分寸,對待他人和事物有禮貌、尊重和善良。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關于上羾成語的故事并不多見,但它在古代文獻中有所提及。根據記載,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禮記·學記》一書中。在古代,人們非常重視品德修養和行為規范,上羾成語的出現正是對這種價值觀的肯定和贊美。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上羾成語由兩個字組成,結構簡單明了。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為人上羾,做事兢兢業業。
2. 她言行得體,一直以來都是個上羾的女孩。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記憶上羾這個成語。可以想象一個人站在高山之上,羾羊在他的腳下,表示他的品德高尚,行為端正。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相關的成語,如“品德高尚”、“言行得體”等,以豐富自己的詞匯量和語言表達能力。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是一個上羾的同學,經常幫助別人。
2. 初中生:老師總是夸獎他是一個上羾的學生,樂于助人。
3. 高中生:他的品德高尚,言行得體,是一個上羾的青年。
4. 大學生:作為一名大學生,我們應該努力成為上羾的人,為社會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