擊絮
基本解釋
捶擊綿絮。 漢 袁康 《越絕書·荊平王內傳》:“ 子胥 遂行,至 溧陽 界中,見一女子,擊絮於 瀨水 之中。 子胥 曰:‘豈可得託食乎?’女子曰:‘諾。’即發簞飯,清其壺漿而食之。 子胥 食已而去,謂女子曰:‘掩爾壺漿,毋令之露。’女子曰:‘諾。’ 子胥 行五步,還顧,女子自縱於 瀨水 之中而死。” 漢 趙曄 《吳越春秋·王僚使公子光傳》作“擊綿”。后用以為典實。 清 陳維崧 《浣溪沙·投金瀨懷古》詞:“擊絮人纔憐 伍員 , 浣紗溪 又產 夷光 ,英雄生死繫紅粧。”
成語(Idiom):擊絮
發音(Pronunciation):jī xù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言辭犀利,能夠擊破對方的謊言或偽裝。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擊絮是由“擊”和“絮”兩個字組成的成語。“擊”意為打擊,攻擊,“絮”指的是細小的蓬松物。擊絮比喻用尖銳的言辭揭穿對方的謊言或偽裝,使其不攻自破。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擊絮多用于形容辯論、爭論或揭露欺騙行為的情景。在社交、政治、商業等領域,當有人使用欺騙性的言辭或偽裝時,可以使用擊絮來形容揭穿對方謊言的情況。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擊絮的故事起源于《晉書·謝安傳》。謝安是晉朝時期的一位重要政治家和文學家。他在一次辯論中,用尖銳的言辭擊破了對方的謊言,比喻成語“擊絮”由此而來。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擊絮的結構為“動詞 + 名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用尖銳的言辭擊絮了對方的謊言。
2. 在辯論中,他一句話就擊絮了對手的觀點。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擊絮比喻為用尖銳的話語打破了對方的謊言,可以想象為一把鋒利的刀擊破了一堆蓬松的棉絮,從而記憶擊絮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與擊絮相關的成語,如“言辭犀利”、“言辭激烈”等,以擴展詞匯量和理解能力。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用尖銳的言辭擊絮了同學的驕傲。
2. 初中生:在辯論賽中,他用擊絮的言辭擊敗了對手。
3. 高中生:他通過擊絮揭露了政府的腐敗行為。
4. 大學生:在商業談判中,她用擊絮的話語擊破了對方的謊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