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酦
基本解釋
見"白醭"。
成語(Idiom):白酦(bái pī)
發音(Pronunciation):bái pī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人的臉色因病而蒼白。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白酦一詞出自《史記·卷七十四·范睢蔡澤列傳》,原文為“酦白如雪”。其中,“酦”指白色,“白”指蒼白,“如雪”表示非常蒼白。因此,“白酦”形容人因病而臉色蒼白。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人因病或恐懼而臉色蒼白的情況。也可用于比喻事物的顏色蒼白無華。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史記》中的故事講述了范睢和蔡澤為了爭奪齊國宰相的位置,互相攻擊。當時,齊威王正在病中,兩人都前去探望。范睢見到蔡澤后,臉色蒼白,而蔡澤的臉色仍然紅潤。齊威王見狀,認為范睢是真心關心他的,因此選擇了范睢為宰相。這個故事成為了“白酦”成語的來源。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形容詞+動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病了一周,臉色白酦,看起來很虛弱。
2. 面對恐怖電影,她嚇得臉色白酦。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白酦”與人因病而臉色蒼白的形象聯系起來,形成一個生動的形象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學習其他與顏色和情感相關的成語,如“青面獠牙”、“赤子之心”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6-12歲):她生病了,所以臉色白酦。
2. 初中生(13-15歲):他看到鬼故事后,臉色白酦,嚇得不敢看下去。
3. 高中生(16-18歲):他熬夜復習考試,臉色白酦,看起來很疲憊。
4. 大學生及以上:她在實習期間遇到了很多困難,臉色白酦,但她堅持下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