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國
基本解釋
將國家或封地的統治權讓給賢者。《公羊傳·僖公二十八年》:“何賢乎 叔武 ?讓國也。”《史記·張丞相列傳》:“ 玄成 時佯狂,不肯立,竟立之,有讓國之名。” 明 李東陽 《掛劍曲》:“平生讓國心,耿耿方在此。” 甘簃 《辛亥和議之秘史》:“宜速諫君讓國,自保安全。”
成語(Idiom):讓國
發音(Pronunciation):ràng guó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出讓國家的大事給他人處理,表示自愿放棄權力,服從他人的決策。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讓國源自《左傳·襄公十一年》。公元前638年,晉國國君襄公因為年老體弱,決定將國家大事交給內史(相當于現代的總理)管轄,自己只負責安享晚年。這一決策被視為讓國,即放棄了自己的權力,服從他人的決策。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讓國一詞常用于形容領導者將權力交給他人處理,表示自愿退位讓賢。也可以用來形容個人或組織在某個領域上放棄自己的權威,接受他人的決策。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讓國的故事源自中國古代歷史。晉國國君襄公因年老體弱,將國家大事交給內史處理,自己只負責享受晚年。這一決策被后人稱為“讓國”,成為了一個成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謂結構,由動詞“讓”和名詞“國”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因年老體弱,決定讓國給內閣成員處理國家大事。
2. 領導者應該有讓國的胸懷,將權力交給能力更強的人。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聯想“讓國”與“讓位”這兩個詞,它們的意思都是指放棄自己的權力。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
- 可以學習其他類似的成語,如“讓賢”、“讓步”等,它們都與放棄自己的權力有關。
- 可以了解中國古代的權力交接制度,如封建時代的“禪讓”制度。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老師因為生病,讓學生擔任班長,讓國給學生。
2. 初中生:我們班主任退休了,校長讓另一個老師接任,讓國給新班主任。
3. 高中生:領導者應該有讓國的胸懷,將權力交給能力更強的人。